廟宇彩繪匠師

彰化縣和美鎮

傳統建築彩繪-陳敦仁

傳統建築彩繪-陳敦仁

彰化縣和美鎮

廟宇彩繪匠師

傳統建築彩繪-陳敦仁

2023-11-10

陳敦仁出身傳統彩繪世家,為中部具特色之傳統工藝陳穎派之後人,熟練穎川堂彩繪製作流程,深諳傳統彩繪之各項技藝工序與表現形式。可獨立從地仗層施作至完工,彩繪風格清雅、疏朗,具藝術價值。積極承接寺廟彩繪和重髹工作,參與彰化元清觀、慶安宮、孔廟、魏成美公堂、賴氏宗祠、南臺中城隍廟等傳統建築彩繪施作,具傳習能力與意願,為傳統彩繪工藝之適當保存者。

早在西元前438年建造的希臘雅典巴特農神殿,從廢墟中的大理石上就發現有色彩的痕跡,所以在東西方的建築物中都有裝飾彩繪的發展。清代道光、咸豐時期之前,臺灣沒有本土性的彩繪匠,依推測,可能基於畫藝不外傳的原則及為了保障持續受聘來臺的工作機會,號稱「唐山師父」的彩繪匠師,始終未在臺灣授徒傳藝。直至清道光初年,龍山寺重修,福建日湖彩繪匠師郭姓祖父攜孫東渡鹿港,專事彩繪工程,並落腳定居鹿港,依戶政資料最早登錄的郭連城,生辰不詳,歿於光緒8年(西元1882年),極可能就是當時隨祖父來臺者,成為鹿港本土第一代彩繪匠派。郭家四兄弟各以專擅技藝聯手持家,郭福蔭專研漢學,郭柳獨獲家學彩繪真傳,兩人同習經史詩文而成一家,郭鍾、郭盼專業髹漆繪飾,兄弟同心共事,為時人所重。清同治至光緒年間,臺灣中部社口林大夫第、神岡呂宅、潭子摘興山莊、霧峰頂下等古蹟民宅,是郭家所完成的彩繪。郭家彩繪以郭柳為首,郭柳,字友梅,生於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卒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享年64歲。建築彩繪裝修中的古典富麗圖案彩繪,雅趣的詩書畫表現是郭家派系下的拿手絕活,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鹿港天后宮進行彩繪裝修工程,彩繪工藝家或書畫名家具是一時之選,彩繪工程邀聘師出同門的郭新林、柯煥章主筆,兩人彩繪作品都精彩華美,昔、今都肯定郭新林、柯煥章為「鹿港二大主筆畫師」的尊稱。 彩繪在傳統工藝演變中,主要目的為修補之功用-修補木製結構的坑洞瑕疵,直到清代已漸漸演變成以裝飾彩繪為主。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2023-11-09

蔡德太熟知傳統木雕的技藝與知識,尤擅廟宇、祠堂鑿花,工法細緻,技藝精湛,並能自繪畫稿,對畫面空間佈局、題材安排或線條表現,均能掌握得宜。40多年來其作品散布全臺各地。從事古蹟的鑿花修復20多年,有豐富經驗,甚至新加坡亦有修復作品。蔡德太除納有門徒外,並於大學及及地方文化單位開設鑿花推廣課程,傳習能力及意願皆足。蔡德太師承張永全與黃澄雄門下,也收藏潘麗水等繪師原稿,積極從前輩大師的畫稿中學習構圖、佈局與傳統題材運用,充分掌握技藝及運用場域之表現形式。其鑿花雕技、圖案設計及實務施工能力均優異,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王永川,國校畢業後,父親王西海是從事頂下桌的木工師父,在其耳濡目染之下,看著前人的作品,靠著自己的分析揣摩,不斷的研究開發,竟也無師亦通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從事神轎製作已有57年的歷史,作品散見全國各地,以臺南市最多。目前在臺南市從事大多神轎製作傳統工藝的師傅,皆是從王永川大轎學藝成功,自行創業,是永川伯感覺最欣慰的事。 對於作品期創造題材多自己決定,在工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則是設計圖的繪製,至於雕刻則是待設計圖一擬出,將影印圖稿貼在木材上,照樣雕刻即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