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山頂尪仔頭

彰化縣員林市

偶頭製作-許金棒

偶頭製作-許金棒

彰化縣員林市

員林山頂尪仔頭

偶頭製作-許金棒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據江武昌《臺灣布袋戲概說》引唐代《拾遺錄》考述,早在中國唐、宋時代便已有布袋木偶戲的出現,其演出型式與衣著較為簡略,尚未發展成為重要的表演藝術,至明末清初始臻成熟,而成為泉州一帶普及而重要的表演方式。臺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福佬人的表演藝術,源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這三個地區。 木偶雕刻這項技藝的起源甚早,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明代掌中戲的演出,促使木偶雕刻的興盛:先民移民來臺,木偶雕刻技藝隨之傳入:布袋戲以戲偶作為表演的載體,名家雕刻的「布袋戲仔」唯妙唯肖,極富藝術價值。 中日戰爭時福建戲偶禁運,促成臺灣本地開始自行製造木偶。戰後,布袋戲進入戲院,戲偶型體開始加大,雕功考究,設計可活動的五官,眼睛會動,嘴巴能開口吐舌,栩栩如生。民國59年代(西元1970年)坊間開始有以木屑與黏膠壓鑄合成的戲偶,可大量生產,但在藝術上不同於木偶雕刻作品。 早期臺灣的布袋戲偶主要來自泉州,以江加走的「花園頭」為代表,泉州戲偶輸入中斷後,彰化徐析森率先以「花園頭」作為藍本,開啟本土製造的「阿森頭」其後成為同業學習的範本。

相關文章

2023-11-08

蘇榮仁藝師於國中就學時對繪畫有相當大的熱忱,於老師的鼓勵下,參與獲獎多項美術比賽,更在國中老師的推薦與其父親的支持下,前往府城拜師學藝,開啟了50餘年的彩繪人生。 自畢業進入彩繪領域後便不斷向多位老師習藝,同廖慶章、曹天助、陳明啟等人師承丁清石老師,與黃萬勝同為最後一批丁清石關門師傅,當時丁清石鼓勵其學生學成後自立接業,開枝散葉史的彩繪工藝蓬勃。 學藝期間蘇榮仁藝師更學習於黃明賢老師的花鳥、蔡茂松老師的山水、鄭宏章老師的素描,多方的畫藝學習皆成就了現有的創作表現。

2023-11-01

刀具研磨技術稟承傳統,加以後續裝飾配件,即有工藝造型之美,具有藝術價值。體相兼備,手工技藝典守傳統工法,尤需極佳的經驗累積,以及長久的技藝養成。技法獨樹一格,具有歷史記憶的延續。

2023-11-09

黃趙石女士是一位傳統蓪草紙花工藝的傳承者,生於民國25年。她的丈夫,黃德河,是一位蓪草紙花的工藝師,被宜蘭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黃趙石嫁入黃家後,不僅協助婆婆製作春仔花和黑貓花,還協助丈夫製作蓪草紙花的葉子,並幫忙晾乾染好的蓪草紙等工作。在製作蓪草紙花時,黃德河負責整組植栽的組裝,而黃趙石則是協助他的重要助手。黃德河使用報紙、木屑等材料製作樹幹,其中木屑會先和顏料、膠水混合攪拌後再鋪設於報紙上,形成蓪草紙花的獨特外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