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布袋戲偶頭雕刻大師

彰化縣彰化市

偶頭製作-徐柄垣

偶頭製作-徐柄垣

彰化縣彰化市

神布袋戲偶頭雕刻大師

偶頭製作-徐柄垣

2023-11-10


師承關係:徐析森─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徐世昌、徐世河。木偶雕刻在徐家已傳承數代,徐柄垣的父親徐析森是彰化頗負盛名的神像雕刻師。日治末期受戰事影響,臺灣掌中戲團木偶來源無法再從大陸取得,劇團乃前來彰化向徐柄垣之父徐析森訂製戲偶,「阿森仔頭」偶頭雕刻在工藝精巧,在布袋劇團備受肯定。徐柄垣在出生於木雕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六歲開始正式學藝,木偶之外,也雕刻佛像與人頭像。.從第一代徐析森創發,到第二代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三兄弟傳承,如今來到第三代,由徐世昌和徐世河承襲技藝,其中徐世河畢業於臺中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接受專業美術訓練,加上從小就在父母身邊幫忙,一點一滴學習著戲偶雕刻的技藝,雖然曾經想出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民國82年(西元1993年)以後,父親為霹靂布袋戲刻偶的工作量相當大,他便偶爾返家幫忙佛像生意,也逐漸體會家族技藝薪傳的重要性。如今已得父親幾分真傳,延續「巧成真」戲偶雕刻事業。


據江武昌《臺灣布袋戲概說》引唐代《拾遺錄》考述,早在中國唐、宋時代便已有布袋木偶戲的出現,其演出型式與衣著較為簡略,尚未發展成為重要的表演藝術,至明末清初始臻成熟,而成為泉州一帶普及而重要的表演方式。臺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福佬人的表演藝術,源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這三個地區。 木偶雕刻這項技藝的起源甚早,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明代掌中戲的演出,促使木偶雕刻的興盛:先民移民來臺,木偶雕刻技藝隨之傳入:布袋戲以戲偶作為表演的載體,名家雕刻的「布袋戲仔」唯妙唯肖,極富藝術價值。 中日戰爭時福建戲偶禁運,促成臺灣本地開始自行製造木偶。戰後,布袋戲進入戲院,戲偶型體開始加大,雕功考究,設計可活動的五官,眼睛會動,嘴巴能開口吐舌,栩栩如生。民國59年代(西元1970年)坊間開始有以木屑與黏膠壓鑄合成的戲偶,可大量生產,但在藝術上不同於木偶雕刻作品。 早期臺灣的布袋戲偶主要來自泉州,以江加走的「花園頭」為代表,泉州戲偶輸入中斷後,彰化徐析森率先以「花園頭」作為藍本,開啟本土製造的「阿森頭」其後成為同業學習的範本。

相關文章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2023-11-09

臺中市和平區環山社區發展協會所描述的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在泰雅族文化中,織布是一個重要的傳統工藝,而Sqoyaw群的傳統織布形制和紋樣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意義。傳統織布所使用的苧麻材料來自部落種植,服飾形制則因應高山環境而設計。織布的圖紋來自家族傳承,展現了在地知識與特色,突顯了泰雅族織布與土地的深厚聯繫。

2023-11-08

黃友謙,號銅陵叟,生於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台灣澎湖縣東島(銅山),是彩繪師傅黃文華的長子。在光復後,他隨父親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工藝。他於16歲時開始學習彩繪,在1950年代初期,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並參與了林投鳳凰殿等工程,這是他最早的彩繪作品。後來,他也在澎湖地區從事廣告看板和廟宇彩畫的工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