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魯凱族刺繡工藝家

臺東縣卑南鄉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臺東縣卑南鄉

台東魯凱族刺繡工藝家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2023-11-09

羅美玉女士是一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魯凱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傳承者。她具備豐富的知識、技藝,並且持續傳承刺繡工藝已經超過三十年。她的作品「魯凱族情侶裝」展現了魯凱族傳統元素和技法,同時保留了原本的精髓,顯示她對魯凱族刺繡工藝的深厚了解和應用。她的創作不僅有藝術價值,還具有文化意義,能夠追溯該族歷史脈絡,並展現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

羅美玉女士的作品「鬼湖之戀」不僅呈現了魯凱族的傳說故事,還巧妙地融入了基督宗教信仰,充分體現了達魯瑪克部落的文化多樣性。她的創作中常見的百合花不僅代表了魯凱族文化中的象徵,還呈現了族人的特定價值觀和社會結構。她的作品突顯了特定原住民族、部落或其他傳統組織的文化顯著性,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臺東縣達魯瑪克部落是臺灣東部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學術上被劃分為東魯凱。東魯凱與西魯凱,在祖緣或血緣上是有近似或關聯的。但發展上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在文化表現上就會產生一些差異。 魯凱族傳統服飾常用幾何圖形、陶甕、百合花、蝴蝶紋及人形紋等圖案。從圖案中可以追溯到魯凱族的歷史脈絡,千百年來發展中所累積的痕跡。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代表女子的貞潔與才藝,代表男子的勇敢與善獵。對近代從外國傳入的基督宗教信仰,也有巧妙的圖案融合。 在臺灣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原住民族的傳統刺繡工藝已嚴重流失。傳統工藝保存者羅美玉(1955-),承襲了家族長輩及部落耆老的統知識,專精於魯凱族的刺繡、貼飾和綴珠等技法。羅美玉的刺繡忠於傳統,並融入自己的創作,表現世代相傳的歷史性。羅美玉的作品,曾榮獲許多獎項的肯定。代表作為「鬼湖之戀」,闡述魯凱族傳說故事,表現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意義。羅美玉也不斷地在部落傳承剌繡工藝,世代傳承、畢竟是一種責任。

相關文章

2023-11-01

游禮海先生為大溪區木雕工藝指標性人物,其作品具備極高層次的傳統藝術價值,造型優雅、比例完美、雕刻細緻,與大溪地區傳統家具密切連結,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之保存摺,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2023-11-08

高雪珠女士在擅長運用賽德克族文化代表之菱形紋、彩虹橋、祖靈眼、豆紋、穀紋等花紋,作品表現精銳且技藝精湛,顯著反映傳統與現代美之特色;亦熟稔傳統苧麻線材產製工序,包含剝麻、染煮、捻紗等過程。高雪珠女士曾擔任多所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織布課程講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高雪珠女士長年居於部落,傳統織布技藝承繼部落耆老而來,長時間學習、研究、創新,為族群內具代表性之織藝保存者,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