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雲林縣北港鎮

錫工藝-蔡明堂

錫工藝-蔡明堂

雲林縣北港鎮

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錫工藝-蔡明堂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台灣的錫工藝派別可分為福州派與泉州派,台南、嘉義、北港則大多以泉州派風格的錫工藝為主。泉州派的風格較強調段型,造型簡約大方、裝飾紋樣素養,垂珠、纓絡、流蘇等搭配是其特色之一。而北港藝師蔡明堂八十年後的作品風格則接近較華麗的福州派,善用模鑄、多層次繁複、細部常應用貼金箔等華麗的特色,此一轉變主要是因應客人訂製而有的特色。這樣的轉變不僅顯示了藝師們的靈活適應能力,也使得台灣的錫工藝更加豐富多樣,充滿著創意和藝術性。希望這些優秀的藝師們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台灣的錫工藝,讓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保存。

北港的錫工藝與北港的開發、朝天宮媽祖信仰的歷史密切相連,北港最早在清治台時期,就有「打鐵街」一稱的街道,足以說明當時金屬工業的盛況。 關於錫器的使用,不僅是廟堂的宗教禮器,也出現在生活中,與常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臺灣錫器的使用類型,大致可分為祭祀用禮器與日常生活用品兩大類。

相關文章

2023-11-08

林洸沂基於對廟宇建築的濃烈興趣,因此就讀初中時決定中斷學業而去學做廟的手藝,並由祖父帶著他去拜訪雲嘉南地區做廟聞名的林萬有。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開始了三年又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跟從林萬有身邊學習寺廟建築、設技、剪黏、雕塑等技術,直到林萬有師年事已高,退出廟宇修建工作,林洸沂才開始獨當一面,收授徒弟,承包寺廟裝飾、浮雕、剪黏等工作。 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林洸沂在嘉義的孔子廟看見林添木作品後,嘆為觀止,再拜入林添木門下,學習交趾陶釉藥調配、煉製的技巧。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2023-11-09

張茂欽先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螺鈿工藝藝術家,他不僅精通傳統螺鈿工藝的知識和技術,還勇於創新和突破,開創了獨特的「掐絲螺鈿」表現形式。這種技術結合了傳統和創新,展現了他對螺鈿藝術的深厚理解和獨特見解。張茂欽先生對天然素材充滿熱愛,特別受到故宮瓠瓜作品和中日交流活動中眾多瓠瓜作品的啟發。他以瓠瓜為媒材進行創作,創造出了引人入勝的瓠瓜系列作品,並且憑藉這些作品獲得了第五屆民族工藝獎的殊榮。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化內含上具有深厚的意義,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具有高度的品質,符合傳統藝術的價值觀和美學標準。除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能,張茂欽先生還具有傳習能力和願意傳承螺鈿工藝的意願。他的努力和創新精神為臺灣的螺鈿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