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縣金城鎮

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2023-11-09

翁文標藝師的技術傳承自父親翁享杭,他9歲便跟隨父親工作,剛開始只能幫做一些簡單的粗製活,16歲便已經學到了糊紙的各方面技藝,民國之後兩岸不通,一些材料都須自製,如尪仔頭,各種表情如哭、笑、開口、合口、歪嘴、斜目等,都要做出表情,才能產生生動的尪仔齣。在這種情況下,翁文標也擁有捏塑土模的功夫,後來他各類糊紙製作都擅長。具該登錄項目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翁文標藝師所糊製的王船做工繁複且屬傳統樣式,船身線條優美,內部配件立體、完整而熱鬧,用竹與紙的配合,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很多人學的只是基本動作,只會基本功,這門技藝在他心目中是很寶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當中的學問很廣博。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

文標藝師專長糊製一般醮儀、王醮、海醮、奠安、喪禮等慶典儀式之糊紙,所做作品精緻度深獲地區民眾肯定,且始終堅守於傳統糊紙工藝上的精神與製作能力,於民國100年翁文標獲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在該登錄項目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臺灣本島環境社會變遷快速,土葬逐漸為火葬所取代,環境的重視、 美觀的要求與改變,加以糊紙藝師、殯葬業者與道士競爭激烈,彼此削價之下,製作出的糊紙作品越來越簡易、粗糙,取而代之的華麗紙板印刷卻深受現代人喜愛,紛紛追求紙板印刷出來的現代簡易糊紙商品;傳統糊紙藝師生意逐遭蠶食,壓縮了藝師的生存空間,難以養家糊口,亦讓糊紙工藝無法繼續傳承,技藝精湛的老藝師禁不起歲月的折騰,逐漸離開人世,在後繼無人的狀況之下,糊紙產業維繫面臨存續的危機。 金門糊紙也受臺灣印刷成品的影響,但因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比臺灣多保留了一點古樸的傳統味道。目前糊紙坊數,尚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居民對傳統的信仰,糊紙藝師對作品的堅持,讓金門地區的糊紙仍保有傳統風格,也因為與臺灣本島的隔離,在技法、材籿甚到使用上也產生差異,甚而比臺灣精緻,在社會發展快速變遷之下,金門糊紙相對具有保存價值。 (資料來源:金門縣傳統工藝普查表)

相關文章

2023-11-09

葉星佑交趾陶工藝技術成熟,手藝不僅傳承了純正的交趾陶釉色技術,其技藝細膩精湛,充分保存了本土交趾工藝的美感。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於清中葉以後,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由於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據說日治時期,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評其為「東洋絕技」而受珍視,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嘉義燒」,而「交趾燒」、「交趾陶」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事實上,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但型式、作法、用途則源自中國,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2023-11-01

製墨為傳統文房四寶工藝之ㄧ,陳嘉德製墨能承繼傳統,一枝獨秀,其價值在於工序、工法、工料的技藝傳承,技法具有藝術之重要性。繼往開來,遵循古法,純以手工製墨,有其獨到之處。

2023-11-08

吳文進是一位具有豐富糊紙工藝技術的藝術家,他在國中畢業後拜師於將軍地區的金登富,師徒關係深厚。在師承金登富期間,他學習了道士科儀與糊紙藝術的技巧。在完成學業後,他先跟隨師傅做道士,後來自立門戶,專攻糊紙藝術,尤其擅長製作醮壇上的六騎和十騎(指糊紙製作的騎士形象),被譽為鹽分地帶糊紙藝術的頂尖高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