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縣金城鎮

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2023-11-09

翁文標藝師的技術傳承自父親翁享杭,他9歲便跟隨父親工作,剛開始只能幫做一些簡單的粗製活,16歲便已經學到了糊紙的各方面技藝,民國之後兩岸不通,一些材料都須自製,如尪仔頭,各種表情如哭、笑、開口、合口、歪嘴、斜目等,都要做出表情,才能產生生動的尪仔齣。在這種情況下,翁文標也擁有捏塑土模的功夫,後來他各類糊紙製作都擅長。具該登錄項目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翁文標藝師所糊製的王船做工繁複且屬傳統樣式,船身線條優美,內部配件立體、完整而熱鬧,用竹與紙的配合,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很多人學的只是基本動作,只會基本功,這門技藝在他心目中是很寶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當中的學問很廣博。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

文標藝師專長糊製一般醮儀、王醮、海醮、奠安、喪禮等慶典儀式之糊紙,所做作品精緻度深獲地區民眾肯定,且始終堅守於傳統糊紙工藝上的精神與製作能力,於民國100年翁文標獲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在該登錄項目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臺灣本島環境社會變遷快速,土葬逐漸為火葬所取代,環境的重視、 美觀的要求與改變,加以糊紙藝師、殯葬業者與道士競爭激烈,彼此削價之下,製作出的糊紙作品越來越簡易、粗糙,取而代之的華麗紙板印刷卻深受現代人喜愛,紛紛追求紙板印刷出來的現代簡易糊紙商品;傳統糊紙藝師生意逐遭蠶食,壓縮了藝師的生存空間,難以養家糊口,亦讓糊紙工藝無法繼續傳承,技藝精湛的老藝師禁不起歲月的折騰,逐漸離開人世,在後繼無人的狀況之下,糊紙產業維繫面臨存續的危機。 金門糊紙也受臺灣印刷成品的影響,但因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比臺灣多保留了一點古樸的傳統味道。目前糊紙坊數,尚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居民對傳統的信仰,糊紙藝師對作品的堅持,讓金門地區的糊紙仍保有傳統風格,也因為與臺灣本島的隔離,在技法、材籿甚到使用上也產生差異,甚而比臺灣精緻,在社會發展快速變遷之下,金門糊紙相對具有保存價值。 (資料來源:金門縣傳統工藝普查表)

相關文章

2023-11-10

林烈旗具長年製鑼的經驗,從材料選定、材質了解、造型處理、製造過程、音色定位等各方面,展現科學理性與知識技藝,對所需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能完全掌握。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並已傳承技藝予第3代。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09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2023-11-09

陳甫強老師是一位具有卓越技藝和扎實傳統螺鈿工藝知識的藝術家。他在年輕時期就開始學習木雕和螺鈿技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深入研究這項古老的工藝。面對臺灣木雕業的沒落,他的父親轉向專注於螺鈿工藝,並且陳甫強也繼續堅持創作,保持對這門工藝的熱愛。陳甫強老師的螺鈿作品不僅在藝術方向上極為多樣,從紙鎮到花瓶,從人物到草木、鳥獸的刻畫,都展現了他嫻熟的技巧和創意。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還是一位積極推廣螺鈿工藝的教育者。他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有心學習的人,並且在社區和學校中開設教學班,培養螺鈿工藝的愛好者。他不計利益地投入推廣工藝的精神,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傳承下去,以保護和發展這門古老的工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