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縣金城鎮

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2023-11-09

翁文標藝師的技術傳承自父親翁享杭,他9歲便跟隨父親工作,剛開始只能幫做一些簡單的粗製活,16歲便已經學到了糊紙的各方面技藝,民國之後兩岸不通,一些材料都須自製,如尪仔頭,各種表情如哭、笑、開口、合口、歪嘴、斜目等,都要做出表情,才能產生生動的尪仔齣。在這種情況下,翁文標也擁有捏塑土模的功夫,後來他各類糊紙製作都擅長。具該登錄項目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翁文標藝師所糊製的王船做工繁複且屬傳統樣式,船身線條優美,內部配件立體、完整而熱鬧,用竹與紙的配合,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很多人學的只是基本動作,只會基本功,這門技藝在他心目中是很寶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當中的學問很廣博。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

文標藝師專長糊製一般醮儀、王醮、海醮、奠安、喪禮等慶典儀式之糊紙,所做作品精緻度深獲地區民眾肯定,且始終堅守於傳統糊紙工藝上的精神與製作能力,於民國100年翁文標獲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在該登錄項目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臺灣本島環境社會變遷快速,土葬逐漸為火葬所取代,環境的重視、 美觀的要求與改變,加以糊紙藝師、殯葬業者與道士競爭激烈,彼此削價之下,製作出的糊紙作品越來越簡易、粗糙,取而代之的華麗紙板印刷卻深受現代人喜愛,紛紛追求紙板印刷出來的現代簡易糊紙商品;傳統糊紙藝師生意逐遭蠶食,壓縮了藝師的生存空間,難以養家糊口,亦讓糊紙工藝無法繼續傳承,技藝精湛的老藝師禁不起歲月的折騰,逐漸離開人世,在後繼無人的狀況之下,糊紙產業維繫面臨存續的危機。 金門糊紙也受臺灣印刷成品的影響,但因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比臺灣多保留了一點古樸的傳統味道。目前糊紙坊數,尚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居民對傳統的信仰,糊紙藝師對作品的堅持,讓金門地區的糊紙仍保有傳統風格,也因為與臺灣本島的隔離,在技法、材籿甚到使用上也產生差異,甚而比臺灣精緻,在社會發展快速變遷之下,金門糊紙相對具有保存價值。 (資料來源:金門縣傳統工藝普查表)

相關文章

2023-11-01

無論從傳統到創新的風箏在造形上,色彩上均具有美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藝術性。

2023-09-26

1950年出生於嘉義市的高枝明,在嘉義市雙忠廟見識到交趾陶精緻細膩的藝術,及投入交趾陶大師林添木門下,成為林老師首位入室弟子;他學習交趾陶從練土作土胚開始,以手藝捏塑民俗藝術圖像,進而從花果到人物走獸,除需寫生觀察以增進寫實能力外,並不斷遍訪鄉間廟宇及古厝,精研觀摩老師傅手藝,再從相關書籍細心研究,首創交趾陶個人工作室,並將交趾陶藝術由廟宇裝飾推向藝術畫創作。自葉王始,高枝明乃第四代入室再傳弟子,歷第二代黃得意;第三代林添木,一脈相傳,葉王再傳弟子高枝明掌握葉王交趾陶原有的特色,設色調配絢麗的燦爛造型趨向實用兼具現代感,將台灣絕技跳出了廟宇需求的格局,而致力於使交趾陶成為家庭擺飾的生活藝術品行列。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