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是鄒族狩獵文化精髓及特有工藝,與其他族群不同,呈現鄒族生態知識工藝技術與生活美學,材料來自生態環境,各動物獸皮有其用途,鄒族早期利用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做衣服。顯現鄒族善用自然資源的族群智慧。為代代相傳之工藝,歷史意義深厚。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2023-11-10

馬毓秀女士在天然染色領域已有逾三十五年的研究經驗,長期與陳景林先生合作,致力於天然染色的研究、試驗和教育推廣,對臺灣的染織工藝產生深遠的影響。她的學藝過程始於1984年,當時陳景林參加了一個由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舉辦的暑假工藝研習。在這個研習中,陳景林的染織課程引起了馬毓秀極大的興趣,兩人決定一同拜師婁經緯老師學習。婁師曾在1959~62年間任職美援機構,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將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帶回台灣。馬毓秀和陳景林在婁師門下學習了長達三十年,形成深厚的師生情誼。

2023-11-09

陳萬能藝師來自錫藝世家,他將傳統的錫工藝技法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了錫器的多元風貌。錫工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工藝之一,製作過程複雜,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在傳統社會中,錫工藝象徵著富足與安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錫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陳萬能藝師以他獨特的技藝和藝術眼光,將傳統的錫工藝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藝術性,還體現在對台灣錫工藝發展的卓越貢獻。通过他的努力,錫工藝得以延續,並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揚光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