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竹藤編織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嘉義縣阿里山鄉

耆老竹藤編織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竹藤工藝是鄒族代代相傳的古老傳統工藝,過去在部族的生活體系中,背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器具,家家家戶戶都會用藤條,自己製作大大大小小的背簍,在還沒便利的運輸道路前,其收割的任何物件都是用背簍收回農作物,可說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歷經時代的變遷,運輸交通便利後,以汽車裝載農作物幾乎已經取代背簍的存在,過去看著耆老背著農作物回家的畫面,年輕一代的族人幾乎看不到了,唯有車子難以抵達的地方才會看到它的存在。

相關文章

2023-11-10

吳翔宇先生為小西天第六代傳人,對神像製作從選料、粗胚、細胚、磨光、底漆、入神、彩繪、漆線、安金、 開光、 安座等工序皆可獨立完成,且神像造形秀雅、雕工精美、漆線細密繁複,除極具藝術價值外,亦彰顯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後經傳承,吳翔宇從16歲起自父親吳清波學習粧佛工藝,精研神像雕刻三十載,盡得父親真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粧佛保存者。

2023-11-01

寺廟彩繪在台灣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是具有歷史性、人民性和地方特色的藝術。然而,這項傳統藝術正面臨嚴峻挑戰。隨著社會現代化和寺廟建築的改建,傳統的寺廟彩繪受到威脅。木造廟宇被水泥、石雕取代,傳統的彩繪技藝因此逐漸失傳。這種變遷不僅在宜蘭,而且在台灣各地都普遍存在,傳統寺廟彩繪的美麗和獨特性因此面臨消失的風險。

2023-11-10

李明雄泥條盤築技藝純熟,能獨力完成所有完整工序,對於材料特性、工具式樣、成型工法等,具備體現泥條盤築製陶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登錄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李明雄致力於技藝的傳習,並具備傳承能力及意願,目前持續授藝當地中青代陶師。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2款認定基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李明雄承襲福州李克楗(李二妹)、李吾俤師傅「泥條盤築陶藝(土內走)」嫡系技藝,係當前鶯歌僅存之傳承者,為文化脈絡下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3款認定基準「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