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鄒之屋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嘉義縣阿里山鄉

映像鄒之屋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2023-11-09

安孝明具備完整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於viskiana(達邦社舊址)依傳統工法親自興建兩棟鄒族傳統家屋。長期在阿里山國中小、達邦國小及茶山國小等校,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師從已故安蓮花、安登財、安居樂、楊財利諸位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並具有在地實際建造鄒族傳統家屋之經驗。

傳統家屋為鄒族特色建築,住屋空間型態與臺灣其他族群有很大差異,內部空間的相關習俗也具體呈現鄒族的宇宙觀、地理觀及人觀的文化社會意義。鄒族的家屋均座落在整平後的基地上,建造方式採用鄒族傳統工法(以木頭綁結及柱頂樑組成屋架等),且使用在地天然材料,與土地緊密結合。鄒族傳統家屋平面形式近似橢圓形,屋頂形式、柱位排列是其他族群沒有的形制,具顯著鄒族族群特色。遵循代代相傳之空間形式、建築材料、工法與技術、使用功能,蘊含深厚歷史意義。展現鄒族傳統建築技巧工藝。涵括鄒族傳統建築美學。使用鄒族傳統建築語彙、技巧、工藝與在天然建材,反映鄒族傳統家居生活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8

潘岳雄是一位彩繪藝師,來自彩繪藝術世家。祖父潘春源和父親潘麗水都是台灣彩繪領域的知名人士。潘岳雄在藝術上得到了祖父和父親的真傳,他的彩繪作品廣泛應用於門神、樑枋和壁堵等,呈現出非常生動、自然、充滿氣勢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精緻、高度可觀,繪畫技巧非常優秀。潘岳雄不僅持續從事彩繪工作,還在多地進行講學和傳習,培養了眾多的學徒,對於傳統彩繪工作有著使命感。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10

年少即師承嬸婆Yabung Wilang彭秋玉學習地機tminun balay平織、lmamu經、緯挑、snuyu斜紋;向Ryuhing流興部落的林白金蝦學習lmamu緯挑;並向耆老們學習傳統搓捻治做苧麻線的技法,目前尚種植苧麻。 2000年時至原住民技藝研習中心學習高機技法;於輔大接受織紋分析、染、高機、刺繡、設計概念培訓兩年。熟知南澳群傳統織布工藝的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可獨立完成水平背帶織機,單經雙緯技法。具備傳習能力與傳承使命感,持續在部落大學、南澳高中專班、南澳文物館或家中教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