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輝煌歷久彌堅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徐惺惠

藺草編-徐惺惠

苗栗縣苑裡鎮

淬鍊輝煌歷久彌堅

藺草編-徐惺惠

2023-11-09

徐惺惠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徐惺惠工藝師對於藺草帽的編織技能極為擅長,廣泛利用於各類編織技法展現於作品裡,創作出極有特色的藺草帽。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春美不僅熟知排灣族傳統織布的完整工序,還能充分掌握與體現各個過程,包括苧麻種植、刮麻取纖、製線、染色、整經、織布等。她在傳統織布技術中擅長平織、斜紋織、浮織法、綁織等主要技法,同時理解各項圖紋所反映的環境與社會階序意涵。更值得稱讚的是,許春美不僅是一位實踐者,還是一位積極的教育者,以地織機進行教學超過二十年,致力於將自己所學傳承給後代。她的教學熱忱以及對族語的傳承使她成為極少數能夠掌握織布整體知識並進行族語傳承的人之一。此外,許春美的高度傳習能力和意願也在她的學生身上得到體現,這將有助於更廣泛地傳播和保存排灣族的傳統織布文化。她不僅保有家族的織布技藝,還在文化脈絡中擁有排灣族古樓部落傳統織布文化知識的口傳文學,使她成為這項傳統的合適繼承者。

2023-11-08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目前有小兒子張光卿一起從事雕刻工作,佛像市場消退後,開始製作手工檜木花瓶。

2023-11-01

蔡楊吉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木雕藝術家,他自1969年開始投入木雕創作,經過多年的精進與學習,他的技藝日臻成熟。蔡楊吉先生的藝術之路始於童年時期,因為父親經營木製品外銷業,他常常需要幫忙刻製西洋棋等小木作品。然而,他並未滿足於此,一直追求更高的技藝境界。1990年,他有幸被教育部選為重要民族藝術薪傳藝生,師從著名藝術家黃龜理學習木雕技藝。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蔡楊吉先生的技藝不斷提升,他尤其擅長傳統漢式雕刻,並在大木作及佛像雕刻方面展現出卓越的造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