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在清代時期,由於封山政策的實施,漢人僅能購買原住民製作的藤籠等產品,並且藤編多是由山區原住民使用黃藤與藤皮編製而成。在日治時期,日本人開始對臺灣的山林進行資源開發,藤材變得容易取得,成為產業經濟活動的主要對象。嘉義地區在此期間發展出了竹細工技術,並引進日本的藤編技術,主要生產藤編行李箱等產品。
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竹器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主要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然而,手工編織仍然佔據了藤編產業的大部分份額。在1980年代,國外藤材禁止出口,臺灣的藤業開始下滑,許多業者倒閉。到了1990年代,臺灣的藤產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業者完全本地製造,三分之二則是進口印尼半成品加工生產,或是全進口成品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