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下留真

臺南市南區

磚雕-王郭挺芳

磚雕-王郭挺芳

臺南市南區

鑿下留真

磚雕-王郭挺芳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王郭挺芳的作品展現了他在磚雕藝術領域的卓越技藝和創作風格。他的作品不僅以傳統題材為基礎,還能夠巧妙地融合傳統和現代元素,呈現出現代感。他的作品構圖大方穩定,刀法細膩,內容多元,突破了傳統吉祥圖案的線條雕法,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在臺灣的工藝界中,磚雕技術相對稀少,而王郭挺芳擅長高難度的窯後雕技法,使他成為臺南磚雕領域的傑出代表。他基於木雕技術,並赴中國安徽歙縣學習磚雕窯前、窯後雕技法,再加以個人研究摸索臺灣在地材料及個人創作風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個人風格,並在臺南磚雕藝術領域具有重要價值,呈現出地方特色。他的藝術作品不僅在技術上高超,還突顯了臺灣在地文化的獨特之處,為臺灣藝術界帶來了獨特的貢獻。

相關文章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2023-09-26

交趾陶為嘉義傳統特色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交趾陶已不再僅限於廟宇裝飾,百年來逐漸形成本土特色,應用範圍逐漸擴大融於一般生活中,成為臺灣工藝文化燦爛的一支,為推廣並傳承交趾陶藝術。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