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臺南市東山區

石雕-董炎山

石雕-董炎山

臺南市東山區

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石雕-董炎山

2023-11-09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長期從事寺廟傳統石雕,技術嫻熟,尤擅長「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構圖。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姿態造型鮮活,具藝術性。構圖融入西方圓雕概念,以素描構圖為基礎,層次深淺差異明確,創為「層次景深石雕法」,技法表現優秀。並保有燒爐打鐵自製工具技術,從傳統手工到現代電動工具皆擅,展現獨特風格,具有特殊性。臺灣傳統石雕已式微,藝師兼備「頭手」、「晟手」技術及教學熱忱,個人風格俱足,技巧融會貫通,突顯其工藝價值與地位。作品見諸臺南各地,量碩質精,具備在地新一代石雕藝師之風格,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9

莊武男師承洪寶真,從事傳統建築彩繪逾60年,瞭解彩繪各項工序流程,具彩、繪、畫之技能,並熟知傳統彩繪打底、工具製作之傳統知識。其彩繪佈局華麗飽滿、線條柔順流暢、用色典雅豐富、圖案運用靈活,尤以垛頭彩繪見長,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彩繪藝師。莊武男早年收徒多人,並持續於社區大學教授寺廟彩繪課程,長期投入傳統彩繪技藝之傳授,亦編撰打底、製筆工藝等教材,具備高度傳習意願及熱誠。莊武男熟悉傳統建築彩繪工藝與工序,並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工法,為文化脈絡下的適當保存者。

2023-11-01

林天生先生是傳統細木雕技法的傳承者,他的作品完美展現了細木雕的傳統技法,每一件作品都充滿藝術神韻。他擅長鑿花技術,表現非常細緻優美,尤其在花草、龍鳳、人物等主題的雕花上,他的雕工流暢細緻,展現了傳統藝術的卓越水準。他堅持傳統木雕本業的傳承,不僅保持著優秀的傳統雕刻技法,還以地域木作藝術的特性,緊密聯繫著大溪木雕的傳統文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