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臺南市東山區

石雕-董炎山

石雕-董炎山

臺南市東山區

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石雕-董炎山

2023-11-09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長期從事寺廟傳統石雕,技術嫻熟,尤擅長「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構圖。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姿態造型鮮活,具藝術性。構圖融入西方圓雕概念,以素描構圖為基礎,層次深淺差異明確,創為「層次景深石雕法」,技法表現優秀。並保有燒爐打鐵自製工具技術,從傳統手工到現代電動工具皆擅,展現獨特風格,具有特殊性。臺灣傳統石雕已式微,藝師兼備「頭手」、「晟手」技術及教學熱忱,個人風格俱足,技巧融會貫通,突顯其工藝價值與地位。作品見諸臺南各地,量碩質精,具備在地新一代石雕藝師之風格,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

相關文章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

2023-11-09

顏文伯是宜蘭縣的燒畫磚工藝師,他師承父親顏金鐘,擅長傳統磁磚彩繪與燒製技藝。他的作品風格鮮明,兼融傳統與現代,技術精湛,具有藝術價值。燒畫磚是與臺灣傳統建築密切相關且具有時代性的傳統工藝,需要精通彩繪和陶瓷燒製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顏文伯承接父親的「景陽花磚專門」(景陽畫室)店號,他的作品不僅遍佈宜蘭各地的廟宇建築,也在北部其他縣市可見。他是臺灣燒畫磚工藝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能夠獨自完成燒畫磚的彩繪和燒製,技術非常優秀,具有特殊性。

2023-11-08

鄭玉鑛是澎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木雕師傅,他傳承自家族的木雕技藝,主要以雕刻佛像為主。在澎湖,由於宮廟眾多,各廟的需求各有不同,有大型造型的神像,也有小型的陪祀神和分身神。而在民宅和漁船上供奉的神像大小差別不大,而且由於各村里供奉的主神不同,加上正殿、二帝(王/媽)、三帝(王/媽)等的區分,使得澎湖地區的宗教信仰具有多樣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