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長期從事寺廟傳統石雕,技術嫻熟,尤擅長「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構圖。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姿態造型鮮活,具藝術性。構圖融入西方圓雕概念,以素描構圖為基礎,層次深淺差異明確,創為「層次景深石雕法」,技法表現優秀。並保有燒爐打鐵自製工具技術,從傳統手工到現代電動工具皆擅,展現獨特風格,具有特殊性。臺灣傳統石雕已式微,藝師兼備「頭手」、「晟手」技術及教學熱忱,個人風格俱足,技巧融會貫通,突顯其工藝價值與地位。作品見諸臺南各地,量碩質精,具備在地新一代石雕藝師之風格,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