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南投縣竹山鎮

玉石雕刻-陳培澤

玉石雕刻-陳培澤

南投縣竹山鎮

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玉石雕刻-陳培澤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日治時期的地質調查發現花蓮豐田地區產玉(綠色、閃玉屬)伴生石綿礦。日人當時只開採石綿作為軍事用途,考古也發現台東卑南遺址有不少玉製品之遺留,年代可回推四千年前左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石礦公司開始開採玉礦,之後又相繼發現藍玉髓(台灣藍寶),開啟了台灣玉礦商業用途商業經濟的開發利用。 民國五十五年陳培澤藝師進入到這玉石產業發展的最前期,成為產業之一員,進入中國寶石股份有限公司,從學徒開始學習這門技藝。那個時期玉石產業在萌芽階段,研磨雕琢的技能有從香港地區引進,有的自行摸索,日治時代已有基礎的珊瑚雕刻師有部份也相繼投入,民國六、七十年代產業發展至最高峰。玉雕部分有分外銷及內銷兩種品系,內銷部分以傳統題材居多,外銷就以外國人喜好的題材為主,七十年代以後大量的寶石加工產業開始外移大陸,大陸產品傾銷台灣,產業陷入危局,少數留存的產業,不是縮小規模就是歇業,如今只有極少數匠師堅守岡位,繼續以特色、風格、設計來適應變局。今日擁有此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逐漸老成凋零,而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其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仍然在每個時代都在器物的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2023-11-09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