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織在裏面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臺中市和平區

把生命織在裏面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2023-11-09

Pasang.Pihaw賴福來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技術和環境知識的泰雅族男子,他精通部落生活中的各種技藝,包括編織、弓箭、漁具製作等,這些技藝具有廣泛且繁複的特點。他的技藝反映了泰雅族傳統生活中的工藝,包括木工藝、網袋編織、弓箭、漁具等,這些工藝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特別是在織作背帶方面,他使用梭子變化顏色和織紋,挑織出菱形紋樣,展現了泰雅族工藝的美感,具有藝術性。他的工藝技巧與族群文化相融合,呈現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同時也具有地方性和特色,因此他被認定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保存者。

傳統泰雅族男子工藝在山林生活中具有實用性,特別是對於狩獵者而言,這些技能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熟練掌握各種生活工藝,並且能夠自製或修補所需的工具和用具。這些工藝製品注重實用性和耐用性,因此在製作過程中,他們使用耐用且方便取得的尼龍繩,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搓捻麻線。

在編織方面,他們使用織網的方式製作各種背網袋,如tokan(男用背網袋,主要用於狩獵時背負獵物)、yubing tokan(男女皆可使用的縮口背網袋,主要用於背負輕便的隨身衣物和用品)、kari(網袋,用於裝盛肢解後的大塊獵肉、野果、農產品和器物,再置於tokan中背負)等。此外,他們還製作各種其他工具,如tara agal qulih(長柄手網,用於捕捉昏迷漂浮的毒魚)、tara slyan qulih(盛魚網袋,用於盛裝釣魚時所獲得的魚)、sguyu(用竹籐編製,用於河道中誘捕魚的魚籠)等。此外,他們還製作bluku(竹簸,用於篩米和盛物品)和tnaqan(用於盛裝男子隨身的小工具或物品),這些工具通常被放置在tokan背網袋中背負。

相關文章

2023-11-01

製墨為傳統文房四寶工藝之ㄧ,陳嘉德製墨能承繼傳統,一枝獨秀,其價值在於工序、工法、工料的技藝傳承,技法具有藝術之重要性。繼往開來,遵循古法,純以手工製墨,有其獨到之處。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2023-11-10

熟知竹籠茨建材特性、建築結構原理,並善用建材表現造型美感。具竹籠茨建造之知識、技藝及經驗,並熱心傳承與推廣,為文化脈絡下不可多得的適當保存者。台南市安南地區新吉庄,早年為鹽鹼旱澇之地,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不定,歷年均有「做大水」災情,地方稱呼氾濫河川為「青瞑蛇」。居民為求住居安穩,遂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以竹管為梁柱,並以鑿孔穿榫方式銜接結構。於大水過後,將未倒塌竹屋,敲除壁面土泥減輕重量後,即可扛起快走,移至高地躲避下一次水患。 「竹籠茨」是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形式,以口徑尺寸各異的竹管,鑿口榫接之後架接成屋。頂棚覆以芒草、茅草遮雨。周圍四壁常以竹編夾泥牆代之。其屋基僅擱置於平坦硬地上,並未埋入地下,俟大水氾濫退去,敲破四周壁垣減輕重量,再以人力扛至高地等待洪水退去。充分反映鹽分地帶、易淹水地區的居民生存智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