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嘉義縣朴子市

布景彩繪-陳明山

布景彩繪-陳明山

嘉義縣朴子市

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布景彩繪-陳明山

2023-11-09

朝陽派(祖師張朝陽,傳張清根先生,再傳張錦濤先生),陳明山先生師承張錦濤先生。 遷居嘉義縣後,開枝散葉,傳徒張水清、洪武雄、陳明山、林丙皇、,洪武雄傳徒賴登祥,今之戲劇布景彩繪工作者,師承可說源於嘉義縣,故有「嘉義縣是戲劇布景的故鄉」之說。 (二)陳明山師承臺灣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的第三代傳人張錦濤為師,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布景,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目前專門從事醮壇、藝閣及傳統布袋戲劇布景等相關彩繪,作品題材多以五顏六色的布景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主。

布袋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一般認為是「肩擔戲」。肩擔戲一詞最早見於1795年(清乾隆60年)。 布袋戲在發展之初,主要是在室外,俗稱為:野臺戲(外臺戲),因此在戲臺設計上便傾向於拆卸與攜帶的便利性。基本上布袋戲的演出戲臺有兩種,一種是肩擔戲,這類江湖賣藝的布袋戲,其舞臺比較簡陋,以其扁擔撐起為之,或者是以其隨身攜帶的戲籠為之,這類簡易的舞臺主要是配合他們四處演唱賣藝的需要,因此在運輸上力求簡便,要求一個人就能將所有家當隨身攜帶,並且善加利用,如此才可物盡其用,迅速移動。 日治時期臺灣的布袋戲班為了避免彩樓在製作、搬運、使用、存放以及影響演員演出等不利的因素,又必須滿足觀眾欣賞要求,逐漸模仿自中國大陸來臺戲班的戲臺布置,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在布袋戲戲臺。 戰後布袋戲的表演從彩樓進展到鏡框戲臺後,隨著舞臺尺寸的加大,布景畫布取代了原來的木雕設計。

相關文章

2023-11-09

蘇木山先生出生於北港扶朝里,他師承了剪黏一脈,先後跟隨柯訓、洪坤福、梅青雲、石蓮池等大師學習剪黏技藝。他的父親在土水司阜從事粗梁、抓屋脊、金爐等工作,這讓他早年就接觸到了這門工藝。在初中畢業後,他開始跟隨堂哥蘇偉吉(松壽)向石蓮池司阜學習剪黏等技藝。在師父的嚴格訓練下,他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學習剪黏技術,並且成功出師。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8

蘇榮仁藝師於國中就學時對繪畫有相當大的熱忱,於老師的鼓勵下,參與獲獎多項美術比賽,更在國中老師的推薦與其父親的支持下,前往府城拜師學藝,開啟了50餘年的彩繪人生。 自畢業進入彩繪領域後便不斷向多位老師習藝,同廖慶章、曹天助、陳明啟等人師承丁清石老師,與黃萬勝同為最後一批丁清石關門師傅,當時丁清石鼓勵其學生學成後自立接業,開枝散葉史的彩繪工藝蓬勃。 學藝期間蘇榮仁藝師更學習於黃明賢老師的花鳥、蔡茂松老師的山水、鄭宏章老師的素描,多方的畫藝學習皆成就了現有的創作表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