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細密的線條裡

臺南市安南區

傳統木雕-蔡德太

傳統木雕-蔡德太

臺南市安南區

刻在細密的線條裡

傳統木雕-蔡德太

2023-11-09

蔡德太熟知傳統木雕的技藝與知識,尤擅廟宇、祠堂鑿花,工法細緻,技藝精湛,並能自繪畫稿,對畫面空間佈局、題材安排或線條表現,均能掌握得宜。40多年來其作品散布全臺各地。從事古蹟的鑿花修復20多年,有豐富經驗,甚至新加坡亦有修復作品。蔡德太除納有門徒外,並於大學及及地方文化單位開設鑿花推廣課程,傳習能力及意願皆足。蔡德太師承張永全與黃澄雄門下,也收藏潘麗水等繪師原稿,積極從前輩大師的畫稿中學習構圖、佈局與傳統題材運用,充分掌握技藝及運用場域之表現形式。其鑿花雕技、圖案設計及實務施工能力均優異,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蔡德太師承張永全與黃澄雄門下,也收藏潘麗水等繪師原稿,積極從前輩大師的畫稿中學習構圖、佈局與傳統題材運用,充分掌握技藝及運用場域之表現形式。其鑿花雕技、圖案設計及實務施工能力均優異,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相關文章

2023-11-08

黃友謙,號銅陵叟,生於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台灣澎湖縣東島(銅山),是彩繪師傅黃文華的長子。在光復後,他隨父親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工藝。他於16歲時開始學習彩繪,在1950年代初期,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並參與了林投鳳凰殿等工程,這是他最早的彩繪作品。後來,他也在澎湖地區從事廣告看板和廟宇彩畫的工作。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