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竹藤編織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嘉義縣阿里山鄉

耆老竹藤編織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竹藤工藝是鄒族代代相傳的古老傳統工藝,過去在部族的生活體系中,背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器具,家家家戶戶都會用藤條,自己製作大大大小小的背簍,在還沒便利的運輸道路前,其收割的任何物件都是用背簍收回農作物,可說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歷經時代的變遷,運輸交通便利後,以汽車裝載農作物幾乎已經取代背簍的存在,過去看著耆老背著農作物回家的畫面,年輕一代的族人幾乎看不到了,唯有車子難以抵達的地方才會看到它的存在。

相關文章

2023-11-09

張徐沛先生是臺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傳承者,他從小在這個傳統的糊紙店中長大,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的精髓。他的技法強調作品的旨趣和形意表達,注重於生命禮俗和廟宇器用的質樸之美。他精通各種糊紙技巧,包括宮殿建築、人物、屋宇、草蟲、烏獸等,作品無不精心考究,栩栩如生,能夠體現對於人靈世界的誠心尊重與傳統工藝的美好意境,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2023-11-08

林貞鐃是福州派的粧佛藝師,他在臺南市枋橋頭出生,17歲開始學習粧佛藝術,師承家族中的叔叔林利銘。他在家族傳統的指導下,學習了粧佛的技藝。直到40歲以後,他獨立創業,開設了自己的神采佛像雕塑店,並延續家族的藝術傳統至今。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