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傳承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郭麗雪

藺草編-郭麗雪

苗栗縣苑裡鎮

珍貴的傳承

藺草編-郭麗雪

2023-11-09

郭麗雪工藝師自小學時代只要放學回家即跟著媽媽學習藺草編織技能,加上父親也以收購在地婦女的藺草產品為副業,從小即處於琳瑯滿目的藺編作品環境中。 郭麗雪工藝師的作品在傳統技法上加上設計語彙,讓作品展現出時尚感,凸顯其實用性,不單保存傳統藺編技藝,也讓藺草工藝發展有無限的可能。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1

蔡榮祐先生長期投入陶藝創作與研究,他的作品不僅符合藝術性、特殊性與地方性等傳統藝術審查基準,更在造型、材料及思維上跨越了傳統陶藝的框架。他的創作突破了既有的陶藝風格,顯示出對傳統的融合和對創新的追求,是一位值得被登錄保存的陶藝家。

2023-11-09

杜牧河之泥塑技藝除源自家族捏麵人家學外,並曾跟隨剪黏大師洪順發、黃順安及紙糊大師陳金泳習藝,師承廣泛多元;充分掌握材料特性及融會各項技藝於一爐,造就神佛道釋人物塑造的精髓,技藝成熟,藝術性高。杜牧河傳承弟子多人,並持續開班傳授泥塑技藝,致力傳統技藝之傳習,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杜牧河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載,且師承多元,除能融會各類各家之長,其工法熟練,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之風格、個性、姿態、文武、男女、場合、身份、化變、功能等,皆達致「形神兼備」。作品造形寓意及詮釋自成一格,堪稱連結古今,融入新技,卓然有成的一代巨匠。

2023-11-10

李萬財師承南投草屯葉錦基先生,學習泉州派木作技術,以傳統榫卯技術為主,並加以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形成具備獨特風格的傢俱工藝。出師後從業超過一甲子的歲月,期間除創作之成品參展無數,屢獲國內外重要機構與私人典藏之外,又不斷地在職進修、取得碩士學位,能具體將傳統細木作之學理與實踐結合。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李萬財積極推行細木作之技藝傳習,除了傳授其子之外,並有數位弟子跟隨習藝超過十年以上,其中不乏任教於大學的教職人員,具備高度傳習能力與意願。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條件「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常以做好細木作職人的使命自期,不論是從業輩分、創作經歷、和技藝成就等,都是新北地區首屆一指,為文化脈絡下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條件「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