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針黼繡神綵

臺南市東區

繡黼-王蘭貞

繡黼-王蘭貞

臺南市東區

府城針黼繡神綵

繡黼-王蘭貞

2023-11-09

師承父親王依春老先生,祖籍中國福建福州市,王依春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以刺繡師傅的身分,被臺南市的廟宇聘請過來為廟刺繡八仙彩、製作佛衣、神袍及各項宗教物品。 王蘭貞繼承父親王依春在臺南市民權路開設的勝華繡莊,是臺南市刺繡界的老店,專門產銷廟宇刺繡物品及宗教節慶飾品。長女王蘭貞使用的是父親遺留的手繪稿,親自手繪各種基本圖樣,如龍、鳳、八仙、山水及動物等造形,再手工針針刺繡完成。

清初臺灣的織繡業並不發達,因臺海兩地貿易頻繁,且大陸紡織品物美價廉,所以多數紡織品均由大陸直接進口。 因船運不穩定,開始延聘大陸師傅來臺教授刺繡技藝,部分藝師因此定居臺灣並經營繡莊,使得臺灣繡莊產業漸具規模。 日治時期隨著宗教與商業活動的發展,刺繡工藝走往興盛,留下不少經典作品與俗諺,如臺南迎媽祖無旗(奇)不有,以印證刺繡產業的蓬勃。皇民化政策開始後,民間信仰受到壓抑,刺繡產業有過一段蕭條。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後,臺灣宗教活動重現榮景,因宗教繡品供不應求,繡莊的福州師傅開始傳授刺繡技藝給臺灣人,以協助趕製貨品。同時期非營利的家用或欣賞繡品,開始朝向藝術繡與機器繡發展,也有亂針繡傳入臺灣。 臺南市繡莊的全盛時期約在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至1970年(民國五十九年)左右,當時不僅供應內需,也是出口貿易的貨品之一。

相關文章

2023-11-08

朱周貴春是大甲區的藺草編技藝保存者,他擅長立體化編法和揀花法,並且具有數十年的草編經驗。在藺草編這個傳統技藝中,以「龍鳳蓆」最具代表性,它採用鏤空方式構成龍和鳳的紋飾,編織時需要非常細心且巧妙地計算位置,難度極高,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2023-11-01

黃媽慶是鹿港北頭村的木雕藝術家,出生於1952年。他來自討海人的家庭,14歲起師從泉州木雕師傅阜王錦宣學習木器雕刻技巧。在學成後,他從事商業性的木雕工作,包括製作寺廟祭拜用品、欄間雕刻等。然而,隨著臺灣傳統木雕產業市場萎縮,他開始轉型,於1992年起放棄商業代工,開始進行傳統藝術創作。

2023-11-10

鄭梅玉對於藺草編傳統工藝,確能正確體現該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例證:個人作品及展覽紀錄皆記載於《藝裡乾坤—台東的工藝家》一書中。鄭梅玉現階段都還有在從事藺草編的傳承工作。例如:鄭梅玉時常會到臺東監獄授課。以現今臺東地區而言,有在從事藺草編技藝展現者,鄭梅玉可說是佼佼者,在臺東文化脈絡下是適當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