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南投縣竹山鎮

玉石雕刻-陳培澤

玉石雕刻-陳培澤

南投縣竹山鎮

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玉石雕刻-陳培澤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日治時期的地質調查發現花蓮豐田地區產玉(綠色、閃玉屬)伴生石綿礦。日人當時只開採石綿作為軍事用途,考古也發現台東卑南遺址有不少玉製品之遺留,年代可回推四千年前左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石礦公司開始開採玉礦,之後又相繼發現藍玉髓(台灣藍寶),開啟了台灣玉礦商業用途商業經濟的開發利用。 民國五十五年陳培澤藝師進入到這玉石產業發展的最前期,成為產業之一員,進入中國寶石股份有限公司,從學徒開始學習這門技藝。那個時期玉石產業在萌芽階段,研磨雕琢的技能有從香港地區引進,有的自行摸索,日治時代已有基礎的珊瑚雕刻師有部份也相繼投入,民國六、七十年代產業發展至最高峰。玉雕部分有分外銷及內銷兩種品系,內銷部分以傳統題材居多,外銷就以外國人喜好的題材為主,七十年代以後大量的寶石加工產業開始外移大陸,大陸產品傾銷台灣,產業陷入危局,少數留存的產業,不是縮小規模就是歇業,如今只有極少數匠師堅守岡位,繼續以特色、風格、設計來適應變局。今日擁有此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逐漸老成凋零,而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其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仍然在每個時代都在器物的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關文章

2023-11-01

林瑤農,擅長傳統坩堝窯爐的「徒手吹製」與「徒手熱塑」技法,具備窯爐製造設計、原料配置、後段加工等專業知識。師承自上海玻璃師傅及玻璃藝師蔡松平老師,融合傳統與西方技藝,創作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彰顯傳統技藝與創作思維的結合。

2023-11-08

黃友謙,號銅陵叟,生於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台灣澎湖縣東島(銅山),是彩繪師傅黃文華的長子。在光復後,他隨父親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工藝。他於16歲時開始學習彩繪,在1950年代初期,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並參與了林投鳳凰殿等工程,這是他最早的彩繪作品。後來,他也在澎湖地區從事廣告看板和廟宇彩畫的工作。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