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南投縣竹山鎮

玉石雕刻-陳培澤

玉石雕刻-陳培澤

南投縣竹山鎮

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玉石雕刻-陳培澤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日治時期的地質調查發現花蓮豐田地區產玉(綠色、閃玉屬)伴生石綿礦。日人當時只開採石綿作為軍事用途,考古也發現台東卑南遺址有不少玉製品之遺留,年代可回推四千年前左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石礦公司開始開採玉礦,之後又相繼發現藍玉髓(台灣藍寶),開啟了台灣玉礦商業用途商業經濟的開發利用。 民國五十五年陳培澤藝師進入到這玉石產業發展的最前期,成為產業之一員,進入中國寶石股份有限公司,從學徒開始學習這門技藝。那個時期玉石產業在萌芽階段,研磨雕琢的技能有從香港地區引進,有的自行摸索,日治時代已有基礎的珊瑚雕刻師有部份也相繼投入,民國六、七十年代產業發展至最高峰。玉雕部分有分外銷及內銷兩種品系,內銷部分以傳統題材居多,外銷就以外國人喜好的題材為主,七十年代以後大量的寶石加工產業開始外移大陸,大陸產品傾銷台灣,產業陷入危局,少數留存的產業,不是縮小規模就是歇業,如今只有極少數匠師堅守岡位,繼續以特色、風格、設計來適應變局。今日擁有此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逐漸老成凋零,而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其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仍然在每個時代都在器物的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夀彝是臺灣傳統建築彩繪領域的專家,他擅長傳統彩繪技法,並且在畫作中融入了民俗內容,使其作品更具傳統風貌。他的作品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的型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相關文物登錄的指定標準。陳夀彝的畫藝純熟,作品多元,保存了臺灣多面生活珍貴資產。他的藝術風格融合了西畫技法,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並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瀕臨失傳,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陳夀彝目前被譽為臺灣彩繪(畫師)界的第一人,他不僅擅長民俗畫、水墨和膠彩等多種畫風,而且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其結構技法和表現特別優秀,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2023-11-09

徐明河是一位在剪黏工藝領域具有卓越才華的藝術家。他起初在中藥行工作,但在16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在萬華集義宮從事屋頂剪黏工程的姚自來。被姚自來的精湛技藝所吸引,徐明河成為了他的學徒。在跟隨姚自來學習剪黏技藝的過程中,徐明河展現出聰明和天賦,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他受到姚自來的指導,施作了許多知名廟宇的剪黏作品,包括萬華集義宮、臺北關渡宮、宜蘭冬山定安宮、野柳保安宮、木柵忠順廟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