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南投縣竹山鎮

玉石雕刻-陳培澤

玉石雕刻-陳培澤

南投縣竹山鎮

如切如磋斯土斯懷

玉石雕刻-陳培澤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日治時期的地質調查發現花蓮豐田地區產玉(綠色、閃玉屬)伴生石綿礦。日人當時只開採石綿作為軍事用途,考古也發現台東卑南遺址有不少玉製品之遺留,年代可回推四千年前左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石礦公司開始開採玉礦,之後又相繼發現藍玉髓(台灣藍寶),開啟了台灣玉礦商業用途商業經濟的開發利用。 民國五十五年陳培澤藝師進入到這玉石產業發展的最前期,成為產業之一員,進入中國寶石股份有限公司,從學徒開始學習這門技藝。那個時期玉石產業在萌芽階段,研磨雕琢的技能有從香港地區引進,有的自行摸索,日治時代已有基礎的珊瑚雕刻師有部份也相繼投入,民國六、七十年代產業發展至最高峰。玉雕部分有分外銷及內銷兩種品系,內銷部分以傳統題材居多,外銷就以外國人喜好的題材為主,七十年代以後大量的寶石加工產業開始外移大陸,大陸產品傾銷台灣,產業陷入危局,少數留存的產業,不是縮小規模就是歇業,如今只有極少數匠師堅守岡位,繼續以特色、風格、設計來適應變局。今日擁有此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逐漸老成凋零,而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其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仍然在每個時代都在器物的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2023-11-10

林烈輝製鑼技藝傳承自其父林午已歷一甲子有年,技藝精湛,銅鑼之選料、製作工序、捶打、銲接、成形等均具有一定的脈絡與格式,累有經驗。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有傳習意願。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