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半世紀

花蓮縣卓溪鄉

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施菊花

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施菊花

花蓮縣卓溪鄉

傳承技藝半世紀

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施菊花

2023-11-09

施菊花(Muia Sunavan)的傳統布農族男子服飾代表了布農族文化中的身份和認同,這種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和技法方面都具有價值。她使用傳統的織布工具,不僅保留了舊有的圖樣,還展現了她的創造力,使得織物圖案具有變化和多樣性。這種創新和傳統技藝的結合,使得施菊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她的工藝不僅保護了傳統文化,還為布農族的藝術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是布農族男子身份與認同的表徵,該布農族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及技法(水平織法)均有其價值,深具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 施菊花君(Muia Sunavan)使用傳統工具,其織物圖案除保留舊有圖樣外,同時具備加以變化的創造力。

相關文章

2023-09-18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2023-11-01

石地發兼具「頭手」、「平直手」與「晟手(修手)」等各階段石雕技術,擅長運用各式工具與工法以完成作品,並孰悉及反映作品題材之典故與內涵。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認定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2023-11-10

馬毓秀女士在天然染色領域已有逾三十五年的研究經驗,長期與陳景林先生合作,致力於天然染色的研究、試驗和教育推廣,對臺灣的染織工藝產生深遠的影響。她的學藝過程始於1984年,當時陳景林參加了一個由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舉辦的暑假工藝研習。在這個研習中,陳景林的染織課程引起了馬毓秀極大的興趣,兩人決定一同拜師婁經緯老師學習。婁師曾在1959~62年間任職美援機構,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將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帶回台灣。馬毓秀和陳景林在婁師門下學習了長達三十年,形成深厚的師生情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