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臺中市大甲區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廖勝文

臺中市大甲區

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夾紵漆器-廖勝文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西元1916年,日人在本市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漆器技藝於本市發展之先機。漆器歷史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係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漆器工法繁雜,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耗時,如係「脫胎」(夾紵)製作,則更是曠日費時,且生漆與皮膚接觸常引起過敏反應,俗稱漆咬,導致漆工藝傳承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2023-11-10

賴永發先生師承新竹許錦相漢式傳統雕刻,從事木雕工藝40多年,熟悉漢式木木雕技術,擅長鏤空圓雕技法以及「清底」技術,作品以人物、花鳥見長,曾獲文建會第三屆、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第一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入選等獎項。賴永發先生掌握相關技術,有傳習能力與意願。賴永發先生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8

林洸沂基於對廟宇建築的濃烈興趣,因此就讀初中時決定中斷學業而去學做廟的手藝,並由祖父帶著他去拜訪雲嘉南地區做廟聞名的林萬有。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開始了三年又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跟從林萬有身邊學習寺廟建築、設技、剪黏、雕塑等技術,直到林萬有師年事已高,退出廟宇修建工作,林洸沂才開始獨當一面,收授徒弟,承包寺廟裝飾、浮雕、剪黏等工作。 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林洸沂在嘉義的孔子廟看見林添木作品後,嘆為觀止,再拜入林添木門下,學習交趾陶釉藥調配、煉製的技巧。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