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如交趾陶般的斑斕

雲林縣斗六市

交趾陶-吳榮

交趾陶-吳榮

雲林縣斗六市

讓生命如交趾陶般的斑斕

交趾陶-吳榮

2023-11-09

吳榮具有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藝術價值,並且曾獲得國家工藝獎的肯定。他不僅精通交趾陶的傳統技法,還能夠巧妙地融入現代技藝,展現出卓越的工法和技巧。作為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林添木的徒弟,吳榮是雲嘉地區交趾陶藝術的主流代表之一,並且致力於藝術傳承工作。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人風格,既具有傳統藝術的底蘊,又展現了創作精神。

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於清中葉以後,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由於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據說日治時期,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評其為「東洋絕技」而受珍視,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嘉義燒」,而「交趾燒」、「交趾陶」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事實上,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但型式、作法、用途則源自中國,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相關文章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2023-11-10

林秀鳳女士民國60年進入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學習竹編,自民國64年起任職於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至107年退休。期間致力於竹編技藝保存、竹編技術開發研究、竹編工藝人才培訓等,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林秀鳳女士於竹藝領域深耕40餘年,不僅擅長傳統竹編技藝,亦著書立言,以教學、出版、展覽、進軍國際等方式,傳承傳統竹編工藝,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林秀鳳女士在竹編知識、文化表現形式、傳習能力意願、竹藝推廣各個面向,皆出類拔萃,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劉彩雲工藝師從七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編織藺草技藝,小學畢業後並未繼續升學而即以編織藺草工作為主業,學得一手精湛技藝,從藺草備料開始的析草、揉草、鋪草等都非常純熟細膩。 劉彩雲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劉彩雲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已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