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之美

南投縣草屯鎮

蒔繪-王賢志

蒔繪-王賢志

南投縣草屯鎮

台灣工藝之美

蒔繪-王賢志

2023-11-08

「蒔繪」技法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包括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以及肉合蒔繪等不同風格。蒔繪技法要求工藝者具備髹、描、堆、貼、磨、撒、蒔、推、罩等基本功,使平面畫作在光影的變化下呈現立體效果,技術非常複雜細緻。

漆藝是中華文化的發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期漆藝在台灣的呈現始於明清時代,由渡台的先民攜帶自中國大陸的漆器物品,但漆器的生產始於日治時期。日本引入漆樹並在台灣種植成功後,漆器工藝才在台灣開始發展。漆液取自漆樹,是一種自然生成的塗料,具有特殊的有機體性質,需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維持最佳的活性機能。漆工藝技術非常複雜,包括蒔繪技法、變塗技法、鑲嵌貼付技法、戧金技法、木雕彩漆技法等,每種技法都需要使用多種工具和技術,並經過數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漆藝品或漆畫。

相關文章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2023-11-10

張秋山匠師所製作的糊紙作品,承襲茂興齋四代的製作傳 統,不僅技術熟練製作出民間需求的各項糊紙類型,就人 物、屋厝的造型比例、用色搭配上皆充滿著傳統美感特質。茂興齋糊紙店為臺北地區罕見的百年糊紙之家,張秋山匠師傳承父執輩的手藝,糊紙世家的背景讓張秋山匠師有機會前往大臺北各地施作大型靈厝糊紙。張秋山匠師施作的大士爺、靈厝的風格完全體現了臺北各地糊紙藝術的地方色彩。

2023-11-09

辜照雄的紙偶與獸類作品展現了大膽的色彩運用和對比效果,並且充分利用皺摺產生的光影效果,賦予作品飄動感,並且能夠掌握人獸之神秘氛圍,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他學習了父親辜遠藤簡單的糊紙技術,後來追隨師祖陳財學習精湛的糊紙厝技藝,並與張徐沛藝師長期合作,在新莊地區展現了地方性的糊紙工藝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