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糊神佛融入藝術美學

臺南市學甲區

糊紙-吳文進

糊紙-吳文進

臺南市學甲區

紙糊神佛融入藝術美學

糊紙-吳文進

2023-11-08

吳文進是一位具有豐富糊紙工藝技術的藝術家,他在國中畢業後拜師於將軍地區的金登富,師徒關係深厚。在師承金登富期間,他學習了道士科儀與糊紙藝術的技巧。在完成學業後,他先跟隨師傅做道士,後來自立門戶,專攻糊紙藝術,尤其擅長製作醮壇上的六騎和十騎(指糊紙製作的騎士形象),被譽為鹽分地帶糊紙藝術的頂尖高手。

吳文進不僅具備精湛的糊紙技藝,而且他的作品具有形神兼備的特色,充滿著思考與邏輯。他深入瞭解相關的知識,能夠正確體現糊紙技藝與文化,被譽為臺南糊紙藝術的名師。他也是金登富重要的傳承人,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為該地區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08

王清霜先生製作的漆器不僅僅是古昔生活用品,更具有藝術價值。他的漆藝在髹漆和高蒔繪方面表現出色,在台灣漆藝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題材具有地方特色,呈現出台灣鄉土文化,並且展現了高難度的蒔繪技法。由於他的漆藝已經瀕臨失傳,因此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這些特點使得王清霜的漆器在藝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值得被保存和傳承。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塗南峰(Laluyu Vodu)為木雕工藝師,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自國中畢業後,就獨自北上到臺北從事建築業包工,後來經歷金融風暴返鄉。習藝過程(所屬流派、擅長的技法或樂器) 返鄉後塗南峰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工作室,歷經多次改名,最後以「啄木鳥」為名。此命名由來有深層的意義,塗南峰自述:「啄木鳥悉心雕啄醫樹並從中取食,我是以雕刻木頭再創作,賦予木頭新生。」顯示出塗南峰對木雕工藝創作的崇高理念。初期塗南峰透過自學木雕工藝過程曾遭遇瓶頸,尤其在行銷方面。爾後原住民族委員會安排來義鄉就業訪視員宋麗玲前往拜訪塗南峰,並協助他行銷作品。在兩人的努力下,再加上受到原住民族工藝師的認證光環加持,慕名而來的民眾及企業日益漸增。塗南峰曾受邀至桃園國際機場參展,吸引許多外國遊客的目光,同時亦開啟許多民間藝術交流的平台 。技藝特色 此外,塗南峰更致力於培養年輕排灣族族人,希望年輕一代也能傳承木雕這項工藝。只要有心想學習木雕,塗南峰都會傾囊相授,並優先教授生活弱勢的族人,讓他們具一技之長。塗南峰的女兒也在網路通路上成立「屏東縣來義鄉原創人文藝術網」 ,試圖透過融入年輕人的思維積極行銷木雕文創工藝,傳承排灣族的文化。

2023-11-10

熟知竹籠茨建材特性、建築結構原理,並善用建材表現造型美感。具竹籠茨建造之知識、技藝及經驗,並熱心傳承與推廣,為文化脈絡下不可多得的適當保存者。台南市安南地區新吉庄,早年為鹽鹼旱澇之地,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不定,歷年均有「做大水」災情,地方稱呼氾濫河川為「青瞑蛇」。居民為求住居安穩,遂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以竹管為梁柱,並以鑿孔穿榫方式銜接結構。於大水過後,將未倒塌竹屋,敲除壁面土泥減輕重量後,即可扛起快走,移至高地躲避下一次水患。 「竹籠茨」是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形式,以口徑尺寸各異的竹管,鑿口榫接之後架接成屋。頂棚覆以芒草、茅草遮雨。周圍四壁常以竹編夾泥牆代之。其屋基僅擱置於平坦硬地上,並未埋入地下,俟大水氾濫退去,敲破四周壁垣減輕重量,再以人力扛至高地等待洪水退去。充分反映鹽分地帶、易淹水地區的居民生存智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