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竹藤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盧靖枝

竹籐編-盧靖枝

臺南市關廟區

台南竹藤編藝師

竹籐編-盧靖枝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盧靖枝的創作技巧來自於自我挑戰,她嘗試不同的編法,並創作出多樣化的花樣和圖案。儘管她沒有受過正統的藝術訓練,但她的創作才華使她成為竹編領域的獨特存在。目前,她主要以應邀參與高階竹編教學和參展創作為主,並將基層教學的工作交由她的兒子張永旺負責,以便在社區大學和各中小學傳承竹編工藝。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2023-11-10

邱錦緞,1962年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溪頭,1982年畢業於省立竹山高中。就其回憶的童年時光,溪頭老家前後都是竹林,從小就在採竹筍、在竹林遊樂的日子中度過。在竹林環境下長大的邱錦緞,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從小家中的日常生活器物以竹製品居多,奠定其對竹子於生活利用的習慣,反應出竹山鹿谷地區竹材取得容易,居民以竹為生的生活型態。就學、結婚後定居於竹工藝產業的重鎮-竹山,多方接觸促使邱錦緞開始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編織方式繁多而複雜,不同的編法可以造就多樣化的造形,於是1993-1997年參加農委會於竹山高中開辦為期五年的竹編研習課程,先後師事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賴進益、林根在、張輝商、林坤海等人,結訓後自1997年七月起開始擔任黃塗山傳習課程的助教,為期八年。 邱錦緞學習竹編工藝的過程,1993年由賴進益直接以現成的竹篾教授編織技巧。1994-1995年由林根在、張輝商二人教授麻竹、桂竹的劈剖竹篾功夫及編織技巧,使邱錦緞在竹篾的處理上可以非常清楚麻竹、桂竹二種竹類的差異性,其中林根在教授劈剖麻竹用挑的、用撕的的方式甚為特殊,同時一再地向其強調,做為竹細工的工藝人,如果無法劈剖竹篾就不會有好作品,此種觀念深深烙印在邱錦緞的心中,於是下苦工練習竹篾的劈剖與處理。1996-1997年師事竹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林坤海,仍然以劈剖竹篾為基本功的練習,林坤海的教授主要以剖竹、編織提籃為主;而黃塗山的教授同樣以劈剖竹篾為始,所有的基本編織的交互運用則由此時奠定,因此1997年結業之後,邱錦緞隨即擔任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課程的助教,當時的課程仍以劈剖竹篾開始,同時在每次傳習課程之前,黃塗山會先行編織作品交由邱錦緞練習,若有不懂之處,黃塗山再行教授。因此,從1993年開始習藝,之後的八年,邱錦緞的竹編生活,即以劈剖竹篾開始,因而奠定其深厚的竹篾修整功力;而後的基本編織法的奠定,造就其日後作品靈感源源不斷的主因。 有鑑於作品的保存需要及籃胎漆器的吸引,邱錦緞2002年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師事國家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學習漆藝,為王清霜傳習課程首次開班的學生,促使其對天然漆與竹編作品的應用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於當時邱錦緞的竹編技能已經非常純熟且已獲得大獎肯定,王清霜鼓勵其應致力於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推動。為期半年的漆藝研習,奠定其對天然漆的應用與竹編作品的結合,運用拭漆的工序,造就其作品相較於其他工藝師所創作者更為溫潤,同時可獲得更好的保存。竹與漆的運用在邱錦緞的作品上得到非常好的彰顯。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