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州民謠思想起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張碧英

滿州民謠-張碧英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思想起

滿州民謠-張碧英

2023-11-08

張碧英參與了2013年的「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第一期傳習計畫,並且具有傳統曲調項目、月琴彈唱、即興演奏和創作新詞的知識和技藝。她在訪查期間展現對民謠文化表現形式的深入理解,並且在傳習計畫結業後擔任教學助理,指導滿州鄉境各中小學的民謠社團和社區民謠班。她多次參加詩詞創作和演唱比賽,並在國內外多項音樂展演和交流活動中取得佳績,具有顯著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保存者張碧英於2013年至2016年參與了第一期傳習計畫,並在2017年考取結業證書。她目前擔任張日貴傳習計畫的教學助理,並在多所學校和社區進行滿州民謠教學。她擅長的滿州民謠曲目包括守牛調(八仙論情)、牛母伴、四季春(十二生肖 兔蛇)、鄉村小調(紀念鐘教授)、五孔小調(十二月苦力歌 912 月)、楓港小調(駛牛車 No.9~12)、楓港小調(駛牛車 7-8)、楓港小調(駛牛車 4-6)、 思想起(十二條手巾談史說情 No.7-12)、平埔調(楊榮死某 7-12 月)等。

張碧英的技藝特色在於她擅長創作歌詞,並在詩詞創作和民謠演唱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她曾多次參與恆春洋蔥嘉年華會及恆春國際民謠節的各項比賽,並獲得特優、優等及甲等獎項。她所演唱的歌謠能夠反映滿州地區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这些特色使她成為滿州民謠傳統的代表性人物,具備登錄的條件。

相關文章

2023-11-03

東山鳳梨園承繼園派北管,表演藝術有其特色,團員五十餘人,皆為地方人士,保存地方價值與色彩,深具地方性。園中有許多中年、少年團員學習,具特殊藝能表現,技藝優秀,團隊活動力強,演出機會多,各種樂器皆有人才。團中保存許多曲本,整理有條,演奏技巧優秀,具特殊性。團長曹長春技藝嫻熟,擅老中青傳承教學,薪傳工作卓著,推廣用心。團中唱曲,各種樂器皆有人才,演奏,唱曲皆有水準,深具藝術性。

2023-11-13

據長老口述,加蚋埔夜祭自古從無間斷惟於日治時期因日人干涉而有短暫停頓,但在族人的堅持下很快即又回復舉行。加蚋埔馬卡道族人除了固定的年度夜祭之外,尚有祈雨祭、作向、走鏢及走孝等不定期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 早期加蚋埔族人每遇乾旱時,即由部落頭人召集長老和尪姨會商準備前往水源頭祈雨。祈雨時所有參與的族人都必須唱祈雨歌,因此須於一個月前開始練唱。祈雨地點大都在口社溪上游舉行,其中曾有一次移往沙漠村的"海神宮"舉行,甚至也有遠走旗山地區的"姜仔寮"祈雨的傳說。

2023-11-06

莊萬枝,生於昭和11年(1936),馬公東衛人。民國38年(1949)曾隨舅舅學習拳頭功夫。 東衛於清朝時期武館盛行,自然發展出獅陣,涼傘技藝雖不像獅陣那樣熱鬧,卻需紮實武術基礎。涼傘為神物,不能隨意放置或不尊重,更不得作為武器使用。多數拳頭師拿起涼傘,從原本的遮蔽及開路用途衍化出特殊技藝,套路常為廟宇之有形元素、道士步或為拳頭步。涼傘套路皆無圖形,師傅僅動作示範,言語傳授。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