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刻人生

高雄市三民區

布袋戲偶-陳忠榮

布袋戲偶-陳忠榮

高雄市三民區

精雕細刻人生

布袋戲偶-陳忠榮

2023-11-08

陳忠榮累積四十年的布袋戲偶雕刻的經驗,青年時期的作品不僅承襲的泉州花園頭的精髓,中年後因製作黃俊雄電視金光布袋戲的戲偶而享盛名,所刻戲偶能掌握戲中人物的性格與外貌特徵;近年霹靂布袋戲當紅,林邊師亦能求新求變,與時俱進,為高雄地區傳統布袋戲偶雕刻技術保存者之個中翹楚。其個人亦致力於各類偶戲的戲偶收藏,對保存傳統偶戲不遺餘力。

林邊師出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民國42年出生,13歲開始學習刻布袋戲偶,他的岳父的父親為鄭全明,與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同輩,丈人為鄭來發,並向大舅子鄭寶琳學刻偶,但也偶爾充當演出時打雜的夥計,如打電光,而當時已是放唱片演出,無文武場,他在學習兩年半後出師,出師後仍在戲團裏工作,也曾在屏東林邊的佛店幫忙,因此習得刻佛像的技藝,當兵後於民國64年到高雄開設華山軒佛店,民國66年結婚,在民國70年之際為黃俊雄刻布袋戲偶,因此聲名遠播,其布袋戲偶雕刻與神像雕刻皆為專業界所稱道。

布袋戲自清治中期輾轉傳入臺灣後,隨著戲劇演出形式的逐漸改變,其戲偶之造型、尺寸等亦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1940年以前,臺灣戲班演出以古冊戲、劍俠戲為主,故普遍使用中國泉州製之布袋戲偶頭,其中尤以江加走的「花園派」及黃良司、黃才司的「塗門派」為代表,其作品分別被稱呼為「花園頭」與「塗門頭」。江加走一生雕粉偶頭無數,其中大部分皆銷售來臺灣供本地戲班使用,據聞數目可達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孫江碧峰繼承家業,而「塗門派」則於清末亡佚。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布袋戲偶頭逐漸輸入不易,因此臺灣雕刻師傅開始嶄露頭角,如彰化的徐析森,其本業原為神像雕刻(粧佛),在1940年代即嘗試雕製布袋戲偶,並得臺灣戲班所樂用,後其子徐柄垣亦克紹箕裘,另還有許協榮、沈春福、陳忠榮等人,皆為臺灣傑出的刻偶師傅。布袋戲偶自外台戲、內台戲、電視演出等時期,戲偶尺寸由一尺二逐漸加大到三尺三,偶頭的活動機關、粉彩方式等呈現出了有別於中國閩南區域之造型藝術,更發展出繽紛多元的地域性風格。

相關文章

2023-11-09

黃福壽熟知玉雕知識及操作工具之技巧,其創作多取材自鄉間田野的花鳥草蟲,尤其精於刻劃四時花葉的莖脈肌理以及蝗蟻蜓蝶的羽翼、肢足和觸鬚等微小細節,且作品明顯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的窠臼,不僅料、工、形、紋渾然天成,其心靈手巧和場景營造亦不落俗套、自成一格。黃福壽現有傳徒,並在大專院校及工藝中心等地開授玉雕課程,傳習意願積極。黃福壽從事玉雕工藝四十餘年,初期從臺灣民間工廠式的造型加工入手,經自我進修、觀摩學習,並改良機具工具,而逐漸轉型,投身於創作,迭有表現,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王保原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摃槌」(將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

2023-11-10

熟知竹籠茨建材特性、建築結構原理,並善用建材表現造型美感。具竹籠茨建造之知識、技藝及經驗,並熱心傳承與推廣,為文化脈絡下不可多得的適當保存者。台南市安南地區新吉庄,早年為鹽鹼旱澇之地,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不定,歷年均有「做大水」災情,地方稱呼氾濫河川為「青瞑蛇」。居民為求住居安穩,遂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以竹管為梁柱,並以鑿孔穿榫方式銜接結構。於大水過後,將未倒塌竹屋,敲除壁面土泥減輕重量後,即可扛起快走,移至高地躲避下一次水患。 「竹籠茨」是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形式,以口徑尺寸各異的竹管,鑿口榫接之後架接成屋。頂棚覆以芒草、茅草遮雨。周圍四壁常以竹編夾泥牆代之。其屋基僅擱置於平坦硬地上,並未埋入地下,俟大水氾濫退去,敲破四周壁垣減輕重量,再以人力扛至高地等待洪水退去。充分反映鹽分地帶、易淹水地區的居民生存智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