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南投縣仁愛鄉

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在傳統賽德克族的社會當中,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擅織的婦女其名為人所頌揚,被稱為是mqetin bale(真正的女人),mqetin bale須勤勞且才德兼具,死後才能順利通過Hako Utux(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工藝其工序繁複,由栽種苧麻、積麻、捻線、理經、染色、整經至織作流程瑣碎冗長。而織作成品按用途功能區分,其工法亦殊異,概分為tminun bale(平織)、snuru(斜紋織)、gunsunguc(提花)、punqapa(浮織)、latu(緯挑)、puniri(經挑)。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承載著族群的神話與信仰,因此對於賽德克族群的文化傳承,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2023-11-10

張鳳英在技法、技藝層面表現十分優異,精熟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之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獲族人公認為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之織女。持續厚實賽德克族傳統知識和文化底蘊,可將傳統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得更完整。張鳳英個人具有極高傳承意願。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工作,並透過不同形式的傳習計畫,桃李眾多。期透過師徒制的訓練方式,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能廣為流傳在賽德克部落及其他地區。張鳳英傳承祖母、母親德克族織布技藝之脈絡故事,有傳統的文化、有賽德克的重要技法、有女性對織布的堅持、有廣大學生學習的支持、與部落族人的維繫,張鳳英為此項技藝保存者最適當人選。

2023-11-09

高啓舜生於1964年,是臺南府城頂大道的居民。起初,他專注於傳統彩繪藝術的發展,但在2003年,他轉向投入傳統紙帽的創作。他的參賽作品屢次獲得優異成績。他的作品風格多元,具有立體造型、多層次裝飾、精緻的粉線做工等特點,簡約而高貴,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他注重神明紙帽的規制與禮制,既保留傳統表現方式,又進行考證和創新改革。他將現代設計觀念融入製作工法中,使用了紙帽內襯網紗、雙紙結合,並運用CAD繪圖和雷射切割等現代技術。他的作品具有特殊性,無需師傅指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府城紙帽製作中的重要代表者。

2023-11-08

王賢民藝師的戧金技法在台灣相當罕見,而他專精於這門技藝。他的技法融合了平刀、圓刀、鉤刀、斜刀、針刀等各種工具,並運用貼金、摻金、柔推等技巧,使得他的技法非常熟練。他具備創造新技法的能力,能夠應用各種材料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包括平面和立體雕塑,主題多以台灣本土常見的花卉、鳥類、民俗或吉祥圖騰為主,呈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地方色彩,還在藝術價值上獨步於其他台灣的漆工藝師。由於他的戧金技法非常獨特,他的作品在台灣的傳統漆工藝中佔有重要地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