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南投縣仁愛鄉

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在傳統賽德克族的社會當中,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擅織的婦女其名為人所頌揚,被稱為是mqetin bale(真正的女人),mqetin bale須勤勞且才德兼具,死後才能順利通過Hako Utux(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工藝其工序繁複,由栽種苧麻、積麻、捻線、理經、染色、整經至織作流程瑣碎冗長。而織作成品按用途功能區分,其工法亦殊異,概分為tminun bale(平織)、snuru(斜紋織)、gunsunguc(提花)、punqapa(浮織)、latu(緯挑)、puniri(經挑)。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承載著族群的神話與信仰,因此對於賽德克族群的文化傳承,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甫強老師是一位具有卓越技藝和扎實傳統螺鈿工藝知識的藝術家。他在年輕時期就開始學習木雕和螺鈿技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深入研究這項古老的工藝。面對臺灣木雕業的沒落,他的父親轉向專注於螺鈿工藝,並且陳甫強也繼續堅持創作,保持對這門工藝的熱愛。陳甫強老師的螺鈿作品不僅在藝術方向上極為多樣,從紙鎮到花瓶,從人物到草木、鳥獸的刻畫,都展現了他嫻熟的技巧和創意。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還是一位積極推廣螺鈿工藝的教育者。他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有心學習的人,並且在社區和學校中開設教學班,培養螺鈿工藝的愛好者。他不計利益地投入推廣工藝的精神,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傳承下去,以保護和發展這門古老的工藝。

2023-11-01

林瑤農,擅長傳統坩堝窯爐的「徒手吹製」與「徒手熱塑」技法,具備窯爐製造設計、原料配置、後段加工等專業知識。師承自上海玻璃師傅及玻璃藝師蔡松平老師,融合傳統與西方技藝,創作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彰顯傳統技藝與創作思維的結合。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