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竹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莫永崇

竹籐編-莫永崇

臺南市關廟區

關廟竹編藝師

竹籐編-莫永崇

2023-11-08

莫永崇於民國33年3月中斷學業,前往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編,師承張清波先生及助理教師黃宗能(原名黃滿)。在民國42年,受到黃滿老師推薦,莫永崇進入南投縣特產工藝研究班,進行為期4個月的研習。在這段期間,他有幸得到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老師的親自指導。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朝宗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仿古瓷器陶藝精良,熟知登錄項目流派知識,並嫻熟其工序、工法等技藝,又融合天目釉古法,開創出高溫鐵鏽花的釉燒技法,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許朝宗曾任教新北市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師徒制專任師傅11年,致理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9年,培育養成的子弟活躍於陶藝界。本人表示有意針對仿古陶瓷技藝,繼續推廣與栽培更年輕新秀,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許朝宗長期在鶯歌陶瓷業界持續多年推動仿宋、元、明、清古窯陶藝,擁有豐富經驗,及獨到工藝見解,為鶯歌「仿古陶瓷」文化脈絡之適當保存者。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2023-11-01

李秉圭先生是鹿港傳統木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擅長傳統木雕技術,並且具有深厚的漢學、書畫底蘊。他在家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勤學苦練,並且積極擴展創作理念與思維。他的作品融入了傳統元素,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意表現,呈現出文化的厚度和廣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