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竹藤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盧靖枝

竹籐編-盧靖枝

臺南市關廟區

台南竹藤編藝師

竹籐編-盧靖枝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盧靖枝的創作技巧來自於自我挑戰,她嘗試不同的編法,並創作出多樣化的花樣和圖案。儘管她沒有受過正統的藝術訓練,但她的創作才華使她成為竹編領域的獨特存在。目前,她主要以應邀參與高階竹編教學和參展創作為主,並將基層教學的工作交由她的兒子張永旺負責,以便在社區大學和各中小學傳承竹編工藝。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09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李明雄泥條盤築技藝純熟,能獨力完成所有完整工序,對於材料特性、工具式樣、成型工法等,具備體現泥條盤築製陶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登錄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李明雄致力於技藝的傳習,並具備傳承能力及意願,目前持續授藝當地中青代陶師。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2款認定基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李明雄承襲福州李克楗(李二妹)、李吾俤師傅「泥條盤築陶藝(土內走)」嫡系技藝,係當前鶯歌僅存之傳承者,為文化脈絡下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3款認定基準「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