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竹藤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盧靖枝

竹籐編-盧靖枝

臺南市關廟區

台南竹藤編藝師

竹籐編-盧靖枝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盧靖枝的創作技巧來自於自我挑戰,她嘗試不同的編法,並創作出多樣化的花樣和圖案。儘管她沒有受過正統的藝術訓練,但她的創作才華使她成為竹編領域的獨特存在。目前,她主要以應邀參與高階竹編教學和參展創作為主,並將基層教學的工作交由她的兒子張永旺負責,以便在社區大學和各中小學傳承竹編工藝。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09

蔡榮山藝師製作的北港香爐不僅是精湛技藝的體現,也承載著藝師們的心血與對傳統工藝的熱愛。這種傳統手藝的保存與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文化與價值的傳遞。希望這樣的傳統工藝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讓這門珍貴的藝術傳統得以延續。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2023-11-09

陳夀彝是臺灣傳統建築彩繪領域的專家,他擅長傳統彩繪技法,並且在畫作中融入了民俗內容,使其作品更具傳統風貌。他的作品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的型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相關文物登錄的指定標準。陳夀彝的畫藝純熟,作品多元,保存了臺灣多面生活珍貴資產。他的藝術風格融合了西畫技法,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並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瀕臨失傳,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陳夀彝目前被譽為臺灣彩繪(畫師)界的第一人,他不僅擅長民俗畫、水墨和膠彩等多種畫風,而且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其結構技法和表現特別優秀,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