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山傳奇

臺中市龍井區

獅頭製作-林煙朝

獅頭製作-林煙朝

臺中市龍井區

大肚山傳奇

獅頭製作-林煙朝

2023-11-08

林煙朝是一位對獅頭舞藝充滿熱愛的製作者。從小時候開始,他就對獅頭舞深感興趣,自學研究,不怕失敗,不斷摸索製作技巧。他向舞獅師傅和竹編老師傅學習技術,並親自前往全國各地的武館和獅陣,向前輩請教製作方式和觀摩不同獅陣的神態。

林煙朝不僅學習竹編技法,還尋求紙漿製作的專家指導,這樣的堅持和學習態度使他的製作技術逐漸精湛。在獅頭上色方面,他嘗試了多種顏料,從傳統顏料到廣告原料,再到現代化的壓克力顏料,不斷嘗試和創新,使獅頭的顏色更加鮮豔持久。

林煙朝的努力和堅持並沒有止步於此,他經常參加舞獅比賽,觀摩其他舞獅隊伍的表演,不斷吸收新的靈感和元素,並將這些豐富的經驗融入到自己的製作中。這樣的精益求精態度,使他的獅頭作品屢獲殊榮,也讓他成為了當地獅頭製作的代表性人物。

相關文章

2023-11-01

藍偉文先生是一位佛像雕刻的傑出藝術家,他的作品從雕刻初坯到描線、填彩,都展現了佛像傳統技藝的完整價值。他的佛像雕刻精美而具有神韻,不僅在傳統技法中保留著古老的美學,還巧妙地加入了個人風格,使作品更具獨特性。藍偉文先生不僅具備傳統藝術技藝,還具有創新能力,他能夠在製作傳統神像時,開創新意,技法精湛,這種創造性的融入使他的作品更具吸引力,也使得傳統佛像雕刻得以在他的手中焕發新生。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