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州民謠思想起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張碧英

滿州民謠-張碧英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思想起

滿州民謠-張碧英

2023-11-08

張碧英參與了2013年的「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第一期傳習計畫,並且具有傳統曲調項目、月琴彈唱、即興演奏和創作新詞的知識和技藝。她在訪查期間展現對民謠文化表現形式的深入理解,並且在傳習計畫結業後擔任教學助理,指導滿州鄉境各中小學的民謠社團和社區民謠班。她多次參加詩詞創作和演唱比賽,並在國內外多項音樂展演和交流活動中取得佳績,具有顯著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保存者張碧英於2013年至2016年參與了第一期傳習計畫,並在2017年考取結業證書。她目前擔任張日貴傳習計畫的教學助理,並在多所學校和社區進行滿州民謠教學。她擅長的滿州民謠曲目包括守牛調(八仙論情)、牛母伴、四季春(十二生肖 兔蛇)、鄉村小調(紀念鐘教授)、五孔小調(十二月苦力歌 912 月)、楓港小調(駛牛車 No.9~12)、楓港小調(駛牛車 7-8)、楓港小調(駛牛車 4-6)、 思想起(十二條手巾談史說情 No.7-12)、平埔調(楊榮死某 7-12 月)等。

張碧英的技藝特色在於她擅長創作歌詞,並在詩詞創作和民謠演唱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她曾多次參與恆春洋蔥嘉年華會及恆春國際民謠節的各項比賽,並獲得特優、優等及甲等獎項。她所演唱的歌謠能夠反映滿州地區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这些特色使她成為滿州民謠傳統的代表性人物,具備登錄的條件。

相關文章

2023-11-07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臺灣具有悠久歷史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能叫座的戲團。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目前第六代團長張榑國、張義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繼承衣缽接掌主演之職,並對臺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除了保持傳統之外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曾榮獲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全國十大傑青年薪傳獎及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結業生。

2023-11-07

馬蘭複音唱法仍以領唱(獨唱)、高音(獨唱)、歌者即興、自由對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多聲部的複音唱法。保存者(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1997年創立,創辦人為郭子雄、高淑娟,師承馬蘭部落長者李原信、汪寶連、陽順英;新馬蘭部落長者林振葉、林振鳳;馬當部落長者郭英男、郭國治;康樂部落長者陽登山、豐福明、吳葉枝等人,主要展演為馬蘭阿美複音唱法「自由對位」歌唱形式,並融合歌舞劇形式展演,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7

陳文山先生出生於1951年,他的藝術之路始於幼時觀看戲劇,並在3歲時被戲班夫人陳玉葉收養,踏入戲班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武戲先生「猴仔義」學戲,並於1967年至1969年間在多個歌仔戲劇團中演出,包括內臺班和外臺劇團。他曾在高雄的「成功電臺」和「鳳鳴電臺」短暫演出,但因認為電臺歌仔戲缺乏動作而離開。最終,他加入了「紫玉燕歌劇團」,並長期在該團中演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