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州民謠思想起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張碧英

滿州民謠-張碧英

屏東縣滿州鄉

滿州民謠思想起

滿州民謠-張碧英

2023-11-08

張碧英參與了2013年的「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第一期傳習計畫,並且具有傳統曲調項目、月琴彈唱、即興演奏和創作新詞的知識和技藝。她在訪查期間展現對民謠文化表現形式的深入理解,並且在傳習計畫結業後擔任教學助理,指導滿州鄉境各中小學的民謠社團和社區民謠班。她多次參加詩詞創作和演唱比賽,並在國內外多項音樂展演和交流活動中取得佳績,具有顯著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保存者張碧英於2013年至2016年參與了第一期傳習計畫,並在2017年考取結業證書。她目前擔任張日貴傳習計畫的教學助理,並在多所學校和社區進行滿州民謠教學。她擅長的滿州民謠曲目包括守牛調(八仙論情)、牛母伴、四季春(十二生肖 兔蛇)、鄉村小調(紀念鐘教授)、五孔小調(十二月苦力歌 912 月)、楓港小調(駛牛車 No.9~12)、楓港小調(駛牛車 7-8)、楓港小調(駛牛車 4-6)、 思想起(十二條手巾談史說情 No.7-12)、平埔調(楊榮死某 7-12 月)等。

張碧英的技藝特色在於她擅長創作歌詞,並在詩詞創作和民謠演唱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她曾多次參與恆春洋蔥嘉年華會及恆春國際民謠節的各項比賽,並獲得特優、優等及甲等獎項。她所演唱的歌謠能夠反映滿州地區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这些特色使她成為滿州民謠傳統的代表性人物,具備登錄的條件。

相關文章

2023-11-07

復興閣皮影戲團保留傳統潮調唱曲,還保持了臺灣皮影戲傳統的戲偶造型與色彩。他們的全臺巡演和國際演出,使臺灣的皮影戲藝術得以傳播至世界各地。同時,他們的教育研習和文化展演工作,為臺灣皮影戲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希望這個團隊能夠繼續在藝術和文化領域取得優異的成績,繼續為臺灣皮影戲的繁榮不懈努力。

2023-10-12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