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大師

高雄市三民區

木雕-葉經義

木雕-葉經義

高雄市三民區

木雕大師

木雕-葉經義

2023-11-08

葉經義師累積五十年的木雕技藝的經驗,青壯年作品不僅承襲了泉州蘇水欽派的精髓,中年後因施作日本寺廟雕刻,融合了日式風格,使其作品具有婉秀的風貌。晚年以創作型題材為主,不論人物或走獸之神韻與動態,均超越了其個人寺廟雕刻的水準,也為泉州蘇派的木雕再創新的高峰。其作品有匠藝而無匠氣,值得推薦登錄為藝師行列。

葉經義16歲拜福建泉州派師傅蘇水欽為師,因天份極高,在經過二個月即為師傅帶班承接工作,在40歲時因台灣木刻工作陷入低潮期,轉而承接日本寺廟建築裝飾,現也承接傳統建築的古蹟維修(例:板橋林家)。

台灣最早的神像乃是三百年前隨著移民由家鄉分香、分靈渡海而來。因此,除了保佑渡海平安的媽祖之外,多半是家鄉供奉的地方神明。待胼手胝足,新家園安定之後,便聘唐山師傅雕刻神像奉祀。台灣第一、二代神像皆出自唐山師傅之手,台灣本土的神像雕刻師傅承襲來自唐山技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台灣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寺廟林立,寺廟數目年年增長,其所供奉的神明種類五花八門,且融合了佛、道、儒教各派,根據早年的統計,台灣有二四七主祀神,加上其他神明,約莫有五百種。 最普遍可見的神像為土地公、觀音、媽祖、關公、玄天上帝、佛祖。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黃福壽熟知玉雕知識及操作工具之技巧,其創作多取材自鄉間田野的花鳥草蟲,尤其精於刻劃四時花葉的莖脈肌理以及蝗蟻蜓蝶的羽翼、肢足和觸鬚等微小細節,且作品明顯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的窠臼,不僅料、工、形、紋渾然天成,其心靈手巧和場景營造亦不落俗套、自成一格。黃福壽現有傳徒,並在大專院校及工藝中心等地開授玉雕課程,傳習意願積極。黃福壽從事玉雕工藝四十餘年,初期從臺灣民間工廠式的造型加工入手,經自我進修、觀摩學習,並改良機具工具,而逐漸轉型,投身於創作,迭有表現,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1

寺廟彩繪在台灣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是具有歷史性、人民性和地方特色的藝術。然而,這項傳統藝術正面臨嚴峻挑戰。隨著社會現代化和寺廟建築的改建,傳統的寺廟彩繪受到威脅。木造廟宇被水泥、石雕取代,傳統的彩繪技藝因此逐漸失傳。這種變遷不僅在宜蘭,而且在台灣各地都普遍存在,傳統寺廟彩繪的美麗和獨特性因此面臨消失的風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