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之美

嘉義縣太保市

交趾陶-陳忠正

交趾陶-陳忠正

嘉義縣太保市

交趾陶之美

交趾陶-陳忠正

2023-11-08

陳忠正,自少時即展現出對畫畫的熱愛,中學畢業後開始向師承洪坤福的姨丈林再興學習「剪黏」與「交趾陶」技藝。他不畏艱辛,離開家鄉,來到宜蘭,從事基本功的學習,包括描摹、捏塑等技巧。他專心致志地磨練工藝,勤奮工作,白天修建廟頂,晚上創作大壁堵,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幾年的努力下,年僅二十歲的他已經受到眾人的肯定,並且被譽為「囝仔師」。

他與師傅林再興合作完成了新港奉天宮前殿的剪黏作品,這個作品開始引起廣泛關注,使得「囝仔師」逐漸成為剪黏和交趾陶工藝領域的名家。他的才華和努力為他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讚譽,使得他的藝術成就得以展現在廟宇和其他場所的創作中。

交趾陶民間多稱「尪仔」、「廟尪仔」或「淋搪花仔」等,為一種應用於臺灣傳統寺廟、宅第建築裝飾及觀賞、實用器物之低溫彩釉軟陶。 交趾陶的淵源可上溯到漢綠釉,唐、宋、遼等鉛釉彩陶的唐三彩系統與明代的五彩,其配釉方式並受江西景德鎮釉上彩以及山西的琉璃與法花彩等影響,逐漸在民間默默醞釀而成。 臺灣交趾陶手藝則是於清代由粵、閩一帶來臺的工匠所傳入。由此對臺灣的寺廟建築裝飾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林洸沂-保存神氣,良工苦心巧煉補〉,江韶瑩、陳磅礡著)

相關文章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2023-11-10

邱錦緞,1962年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溪頭,1982年畢業於省立竹山高中。就其回憶的童年時光,溪頭老家前後都是竹林,從小就在採竹筍、在竹林遊樂的日子中度過。在竹林環境下長大的邱錦緞,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從小家中的日常生活器物以竹製品居多,奠定其對竹子於生活利用的習慣,反應出竹山鹿谷地區竹材取得容易,居民以竹為生的生活型態。就學、結婚後定居於竹工藝產業的重鎮-竹山,多方接觸促使邱錦緞開始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編織方式繁多而複雜,不同的編法可以造就多樣化的造形,於是1993-1997年參加農委會於竹山高中開辦為期五年的竹編研習課程,先後師事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賴進益、林根在、張輝商、林坤海等人,結訓後自1997年七月起開始擔任黃塗山傳習課程的助教,為期八年。 邱錦緞學習竹編工藝的過程,1993年由賴進益直接以現成的竹篾教授編織技巧。1994-1995年由林根在、張輝商二人教授麻竹、桂竹的劈剖竹篾功夫及編織技巧,使邱錦緞在竹篾的處理上可以非常清楚麻竹、桂竹二種竹類的差異性,其中林根在教授劈剖麻竹用挑的、用撕的的方式甚為特殊,同時一再地向其強調,做為竹細工的工藝人,如果無法劈剖竹篾就不會有好作品,此種觀念深深烙印在邱錦緞的心中,於是下苦工練習竹篾的劈剖與處理。1996-1997年師事竹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林坤海,仍然以劈剖竹篾為基本功的練習,林坤海的教授主要以剖竹、編織提籃為主;而黃塗山的教授同樣以劈剖竹篾為始,所有的基本編織的交互運用則由此時奠定,因此1997年結業之後,邱錦緞隨即擔任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課程的助教,當時的課程仍以劈剖竹篾開始,同時在每次傳習課程之前,黃塗山會先行編織作品交由邱錦緞練習,若有不懂之處,黃塗山再行教授。因此,從1993年開始習藝,之後的八年,邱錦緞的竹編生活,即以劈剖竹篾開始,因而奠定其深厚的竹篾修整功力;而後的基本編織法的奠定,造就其日後作品靈感源源不斷的主因。 有鑑於作品的保存需要及籃胎漆器的吸引,邱錦緞2002年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師事國家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學習漆藝,為王清霜傳習課程首次開班的學生,促使其對天然漆與竹編作品的應用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於當時邱錦緞的竹編技能已經非常純熟且已獲得大獎肯定,王清霜鼓勵其應致力於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推動。為期半年的漆藝研習,奠定其對天然漆的應用與竹編作品的結合,運用拭漆的工序,造就其作品相較於其他工藝師所創作者更為溫潤,同時可獲得更好的保存。竹與漆的運用在邱錦緞的作品上得到非常好的彰顯。

2023-11-01

王錫坤先生是响仁和鐘鼓店的傳承者,他以優秀的製鼓技藝,彰顯了台灣傳統鼓藝的獨特之處。在鐘鼓店的經營中,王錫坤先生不僅展現了傳統鼓藝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更以其開創性的研發,成功推出了非牛皮鼓,為台灣鼓藝帶來嶄新的面貌。响仁和鐘鼓店擁有超過80年的歷史,其持續的傳承和創新,使其成為台灣文化資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王錫坤先生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技藝的傳承,更在於他將傳統鼓藝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為後人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使得台灣的鼓藝文化得以持續繁榮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