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苗栗縣苑裡鎮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苗栗縣苑裡鎮

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2023-11-07

Pana’wagi為苗栗泰雅族汶水群大坪部落傳統歌謠,完整保存該族群將消失的吟唱藝術,吟唱者藉以傳達內心情思、彼此意見,甚至對於傳統祭儀文化內涵的呈現。歌謠內容豐富,具體表現部落特殊文化,且歌謠形式與隱喻的內涵兼具地方色彩及特殊性,特別是即興對唱形式,具文化資產登錄價值。

劉國基,生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居住於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的Mabatuan大坪部落,是頭目家族的成員。他以謙遜和親躬的態度參與部落的各項生命禮俗活動,並且是部落大學中泰雅文化藝術教學的教師,尤其擅長傳授泰雅傳統歌謠。他的女兒劉麗玲則是一位研究汶水泰雅語言的教師,負責編撰教育部的族語教材。

另一位重要的耆老是劉秋元(Akiyu na Yuraw),他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是一位傳承泰雅族傳統規範、歌謠和製作傳統生活器物的能手。儘管他的家族在部落中地位不顯赫,但他以謙和恭遜的態度受到族人尊敬。他擅長製作藤編器物和口簧等傳統工藝,並且在部落的生命禮俗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劉秋梅(Kagaw na Yukih)也是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她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繼承了母親劉張長春的編織技藝。她擅長製作Iumamu桃花等編織作品,技藝高超,被譽為壇織織頂尖的耆老之一。

這些耆老不僅在傳承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和技藝方面具有卓越的貢獻,也在部落的生活禮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受到族人的尊敬和信賴。他們的傳統知識、技藝和經驗對於泰雅族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2023-11-06

港墘太平歌團是一支具有深厚傳統背景的表演團體,他們的演出形式兼具優雅和俗氣,保留了傳統太平歌的曲調風韻,同時融入了雅俗二元的特色,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這種唱奏合一的演出形式,展現了他們的高度藝術性。港墘太平歌團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傳承與練習。陣中的成員來自四代同團,他們不僅傳承了太平歌的口唱傳統,還融入了傳統樂器的合奏,使得他們的演出整齊有序,音樂與口唱相得益彰,展現了高水平的演出技藝。這種整齊的陣容和高水平的演出,突顯了他們的特殊性,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此外,港墘太平歌團在地方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西港刈香活動中的重要文陣,他們代表著虔誠的信仰,傳承著百餘年的歷史。他們的表演充分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地信仰與傳統的堅持。通过這樣的表演,他們保護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極具特色的藝術盛宴。

2023-11-14

1684年(清康熙23年)漢人移民受到渡臺禁令影響,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而有許多俗稱「羅漢腳」的單身男性遊民。當時臺灣瘴厲瘟疫嚴重、械鬥民變頻繁,這些羅漢腳過世後經常無人祭祀,淪為無祀孤魂,善心人士乃於中元普度加以祭祀。 在臺灣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每年農曆7月鬼門開,讓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間接受普度。農曆7月15日是地官大帝聖誕,民間信仰認為地官大帝具有「赦罪」能力,因此在此時透過普度,能使地官大帝赦度眾生。普度除了能協助孤魂野鬼或祖先獲得赦度,同時也能讓自己在陽世間獲得較好的生活,藉此達到境安人和、冥陽兩利。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