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苗栗縣苑裡鎮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苗栗縣苑裡鎮

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2023-11-07

Pana’wagi為苗栗泰雅族汶水群大坪部落傳統歌謠,完整保存該族群將消失的吟唱藝術,吟唱者藉以傳達內心情思、彼此意見,甚至對於傳統祭儀文化內涵的呈現。歌謠內容豐富,具體表現部落特殊文化,且歌謠形式與隱喻的內涵兼具地方色彩及特殊性,特別是即興對唱形式,具文化資產登錄價值。

劉國基,生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居住於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的Mabatuan大坪部落,是頭目家族的成員。他以謙遜和親躬的態度參與部落的各項生命禮俗活動,並且是部落大學中泰雅文化藝術教學的教師,尤其擅長傳授泰雅傳統歌謠。他的女兒劉麗玲則是一位研究汶水泰雅語言的教師,負責編撰教育部的族語教材。

另一位重要的耆老是劉秋元(Akiyu na Yuraw),他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是一位傳承泰雅族傳統規範、歌謠和製作傳統生活器物的能手。儘管他的家族在部落中地位不顯赫,但他以謙和恭遜的態度受到族人尊敬。他擅長製作藤編器物和口簧等傳統工藝,並且在部落的生命禮俗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劉秋梅(Kagaw na Yukih)也是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她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繼承了母親劉張長春的編織技藝。她擅長製作Iumamu桃花等編織作品,技藝高超,被譽為壇織織頂尖的耆老之一。

這些耆老不僅在傳承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和技藝方面具有卓越的貢獻,也在部落的生活禮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受到族人的尊敬和信賴。他們的傳統知識、技藝和經驗對於泰雅族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2023-11-07

陳文山先生出生於1951年,他的藝術之路始於幼時觀看戲劇,並在3歲時被戲班夫人陳玉葉收養,踏入戲班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武戲先生「猴仔義」學戲,並於1967年至1969年間在多個歌仔戲劇團中演出,包括內臺班和外臺劇團。他曾在高雄的「成功電臺」和「鳳鳴電臺」短暫演出,但因認為電臺歌仔戲缺乏動作而離開。最終,他加入了「紫玉燕歌劇團」,並長期在該團中演出。

2023-10-13

中秋搏餅是閩南地區特有文化且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2023-11-14

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即是《諸羅縣志》記載創建於康熙39年(1700年)的笨港街天妃廟。若較保守根據廟內現存乾隆40年(1775年)〈重修諸羅笨港天后宮碑記〉推論其創建時間,廟史至少也可上溯至雍正8年(1730年),為笨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媽祖進香團數量居全國之冠,分靈遍布全球。各地民眾自主進香活動維護久遠。全國最具代表性之媽祖進香目的地。北港進香產生之文學、藝術、俗諺、儀式多元且豐富。北港進香歷史悠久且保留傳統進香儀式。朝天宮保存完整之北港進香相關文物、資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