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刈香百年藝陣

臺南市七股區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臺南市七股區

西港刈香百年藝陣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2023-11-07

第一代師傅是由學甲鎮李全傳授於本庄李賞,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後再傳莊紅蟳。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時,創下西港刈香天子門生陣頭的先例,便是將歌唱技藝傳承給女性。 1971年(民國六十年)起,則由曾其材師傅教授,但於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香科後,因老師傅辭世,又因當時無樂譜記載,導致傳承困難,而後停陣。 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時(己丑香科前年),余千歲與本宮奉祀主神吳府千歲、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李仲義副主委必須在此次香科一定要將 本宮天子門生再重新組陣。 經過地方士紳及熱心人士奔走,人神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將瀕於失傳12年的吉安宮天子門生,重現世人眼前,並且於己丑科成功出陣。

「天子門生」相傳是明朝的大官鄭元和。有關鄭元和的故事,散見民間各種劇本,最早見於明人徐霖(一說薛近哀)所撰的《繡儒記》,純粹是一個小說人物。故事主要描述落第秀才鄭元和落魄於風雪中,為丐幫弟兄所救,並得李亞仙「以繡襦擁之而歸」,後相愛結為夫婦,且在其鼓勵之下,發憤上進,終考中狀元,位晉三公,死後被皇帝追封為「天子門生」;嗣後,丐幫弟兄便以此自稱,而南部鄉間也由此發展出一種名稱就叫做「天子門生」的「太平歌」陣頭,顯然這是一個「乞食陣頭」。 其實,臺灣的乞食陣頭,除了「天子門生」之外,至少還有「才子弄」、「拍手唱」、「七響陣」和「文武郎君」等數種,它們的活動領域,都是在臺灣南部,「天子門生」便僅流行在臺南縣市一帶,大致是曾文溪兩岸,除了臺南市十二佃有一團半職業性質的以外,其餘都在臺南縣境,而且都是因應廟會而生的庄頭陣頭。

相關文章

2023-11-13

土城仔指的為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聚落,庄廟為主祀鹿耳門媽祖與五府千歲之鹿耳門聖母廟。並以鹿耳門聖母廟為中心分成「頂堡」、「下堡」。形成了鹿耳門聖母廟的核心信仰圈,構築土城仔香之基礎,在含括七股、佳里、安南區其他聚落形成碩大的「土城仔香」。土城仔保安宮與鄰近角頭於清末日治出開始參與西港仔刈香,屬西港仔刈香72庄之「往鹿耳門請水」及「往土城仔請媽祖」。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西港仔戊戌香科,因迎請北港媽作客事件,土城仔及鄰近角頭、聚落退出西港仔刈香。爾後連續二年土城人士以鹿耳門媽祖聖誕之名義辦理媽祖出巡安南區,鞏固鹿耳門媽之信仰,成為日後辦理土城仔香的基礎。1961年(民國五十年)首辦辛丑年土城仔香科,西港仔刈香在此年也恢復到鹿耳門溪畔請水,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甲辰科西港仔刈香便改到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至今。而聖母廟至1961年(民國五十年)首辦辛丑香科後,便訂於每逢丑、辰、未、戍年之3月中下旬舉辦,每科刈香繞境3日。因脫自西港仔刈香,鹿耳門聖母廟所辦理之刈香,內容也有程度上與西港類似,也是香、醮合一,其內容包含刈香遶境及王船醮典。而聖母廟為與其他宗教活動有所區別,喊出「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至今以「土城仔香」之名併列南瀛五大香之一。

2023-11-15

家將團成員以堂上鑾生及鑾生之子為基本班底,1925 年正式成立『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團,並於台灣光復前丶後即參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台灣光復後東港盛大舉辦迎王祭典為壬辰正科東港第一次迎王(西元 1952 年民國 41 年)平安祭典繞境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在每次的東港迎王祭典參與平安逸境慶典活動。共意堂為家將專屬堂號,首字為共乃邢府三千歲之堂號,共善堂之首共字,其次字為意,一方面為紀念邢府三千歲向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借家將配合奉旨出巡,另一方面乃配合全臺白龍庵之家將堂號如意增弄堂之意字,故而請旨成立共意堂。

2023-10-13

安溪人進入臺北盆地南緣淺山地帶,種植稻米與茶葉遭遇蟲害,在山地種茶,開採開採樟腦與大菁染料,時常遭受泰雅族的攻擊,挖掘煤礦易得肺病,使得安溪人的生存環境顯得艱辛,也因此在困厄中越需要信仰的力量加以慰藉,於是信仰原鄉的清水祖師與尪公,希望尪公能驅逐害蟲、調解原漢衝突、醫治病體,尪公成為維護人身安全與經濟利益的神祇,形成許多聚落迎請尪公辦理年例祭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