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北管熱情的憨子弟

嘉義縣太保市

布袋內田慶和軒

布袋內田慶和軒

嘉義縣太保市

熱鬧的北管熱情的憨子弟

布袋內田慶和軒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在慶和軒中,每位團員在正式演出前都需要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並根據程度分為初階和進階班。團長黃錦財指出,初階班的學習主要包括敲打鑼鼓點(經)和基本吹嗩吶,之後才會進階到拉彈與戲曲。入門曲目如《架造》是基本曲目,其中包含《慢中緊》、《平板》、《十二庄》、《緊中慢》等,這些曲目能讓初學者迅速掌握各種節奏點。

為了沿襲傳統北管技藝並方便團員學習,慶和軒編織了翻譯後的完整總綱作為教材。主要教材包括扮仙戲、戲曲、牌子和幼曲。扮仙戲包括七齣,如《三仙會》、《天官賜福》、《蟠桃會》等。戲曲部分有22齣,包括《註生娘娘張仙大送子》、《三進宮》、《新雷神洞》、《別府(宋太祖出京)》等。牌子方面有17齣,如《舊一江風》、《一江風(清讚)》、《大盤爵(清讚)》等。幼曲部分有2齣,分別是《醒世迷》和《洛陽歌》。

慶和軒的成員們通過這些傳統的教材,努力保持並傳承北管藝術,並且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展現他們的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4

頂射火馬,這是後壁崁頂聚落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相傳其歷史十分悠久。有關射火馬的歷史緣由,主要與地方發生戰事,因廟東沼澤之地傷亡慘重,冤魂怨氣甚重,致使崁頂庄「鷄不啼,狗不吠」,後經庄 內耆老士紳共商對策後,遂請池王爺降駕解危處置,經過池王爺溝通協調、安撫亡靈之後,遂與好兄弟承諾「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自此之後地方平安無事,民眾亦得以安居樂業,池王爺給信眾的啓示「凡事,良性溝通協調必能成事,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因此庄民乃固定在池王爺聖誕進行好兄弟普渡與射火馬活動。

2023-11-06

張日貴將屏東滿州民謠保存下來,這種音樂源於最基層的生活文化,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他的工作有助於保護和傳承這種音樂形式,同時開創了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使得當地文化得以保存。張日貴的努力使得滿州民謠具有獨特的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他的創作和表演豐富了這種音樂風格,並且帶有他自己對於當地人情世故的獨特理解,使得音樂更具情感和生命感。儘管保存者能夠開創音樂特質,但滿州民謠的傳承並不容易。這種音樂形式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才能確保它不會失去。張日貴的工作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這種傳統音樂的認識,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學習和傳承的機會。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簧琴和縱笛是兩種非常具代表性的樂器,它們在泰雅族文化中扮演著傳遞訊息、特殊祭典樂舞的角色。口簧琴透過口、手與簧片的振動與口腔共鳴產生曲調與樂音,而縱笛則被用於首祭之樂舞,傳遞著凱旋歸來的訊息,同時也具有引領、撫慰、召喚被獵者的靈魂等功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