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傳統靈魂一輩子

臺中市清水區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臺中市清水區

一甲子傳統靈魂一輩子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2023-11-07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據林茂賢教授研究調查指出,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之音樂,它也有五音、絃管、南音、南樂、郎君樂、郎君唱等名稱。南管樂曲分有指、譜、曲三類,「指」又稱指套,即套曲,為有譜、有詞、有人物故事可供演唱之內容者。「譜」指樂器演奏曲,「曲」又稱唱曲,即散曲,為供演唱之單曲。唱詞發音以泉州土腔為主,少數曲子以北方話演唱,俗稱「南北交」。 以南管之發展言,東晉五胡亂華,北方中原民族大舉南遷避禍,中原文化逐因而傳入福建閩南泉州一帶;及至唐末經王審知兄弟的推行,並吸收唐代大曲部分精華,與當地音樂結合,逐漸形成「南管」樂曲。宋朝王室為躲避金人,政治經濟南遷,因福建泉州是對外最早的港口,商船雲集,人口增加,文化日趨興盛,民間娛樂場所應運而興,於是一般藝人及愛好南音之士,逐競相創作新詞,使南音的內容更加充實。 元朝時,文人加入戲曲創作,南管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內容,一方面模仿其風格從事創作。及至五大傳奇《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及《殺狗記》產生後,更豐富南管曲文。此外各地聲腔亦為南管所吸收、融合。 台灣南管由閩南傳入,最初流行於澎湖地區,其次為嘉義,繼而彰化鹿港一帶,相繼設館,聘請南管藝師傳授唱曲及樂器演奏。

相關文章

2023-11-13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

2023-11-14

安平是臺灣古老的城鎮之一,在荷西時期之前已被稱為「大員」。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入主臺灣後,才改名為安平至今。而隨著歷史環境的演變,至今安平聚落分成十社,位於港仔尾社的靈濟殿歷史最早可以溯自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前身為仙史宮,主祀伍府恩主公,後迎入安平慈濟宮保生大帝、囝仔宮社北極殿玄天上帝、安平水仙宮水仙尊王等神。

2023-11-07

公親里清水寺管理委員會的太平歌陣頭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價值。首先,在演奏和歌唱方面,樂器演奏與歌者的唱和相得益彰,樂聲和歌聲融合一體,呈現出古調風韻之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這種整齊而和諧的表演,展現了他們在太平歌領域的卓越技藝。其次,公親里清水寺陣頭的獨特性體現在他們的自組陣頭和固定團練上。村莊里的居民自發自組陣頭,並且定期進行團練,這種自主性的組織和訓練不僅增進了他們的唱奏技巧,還使他們能夠投入曲譜文字化和保存工作,保存太平歌譜,以供後人傳唱。這種保存和傳承的努力,使得太平歌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也表現出他們特殊的藝能表現。最後,公親里清水寺陣頭與宗教信仰活動緊密聯繫。他們的表演和宗教信仰活動相互依撐已超過百年,這種緊密的聯繫不僅強化了他們對太平歌的傳承,還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作為西港香境溪南唯一的太平歌陣頭,他們承載著地方文化的厚重歷史,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貌。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他們的表演更加豐富多樣,充滿了特殊性和地方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