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傳統靈魂一輩子

臺中市清水區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臺中市清水區

一甲子傳統靈魂一輩子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2023-11-07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據林茂賢教授研究調查指出,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之音樂,它也有五音、絃管、南音、南樂、郎君樂、郎君唱等名稱。南管樂曲分有指、譜、曲三類,「指」又稱指套,即套曲,為有譜、有詞、有人物故事可供演唱之內容者。「譜」指樂器演奏曲,「曲」又稱唱曲,即散曲,為供演唱之單曲。唱詞發音以泉州土腔為主,少數曲子以北方話演唱,俗稱「南北交」。 以南管之發展言,東晉五胡亂華,北方中原民族大舉南遷避禍,中原文化逐因而傳入福建閩南泉州一帶;及至唐末經王審知兄弟的推行,並吸收唐代大曲部分精華,與當地音樂結合,逐漸形成「南管」樂曲。宋朝王室為躲避金人,政治經濟南遷,因福建泉州是對外最早的港口,商船雲集,人口增加,文化日趨興盛,民間娛樂場所應運而興,於是一般藝人及愛好南音之士,逐競相創作新詞,使南音的內容更加充實。 元朝時,文人加入戲曲創作,南管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內容,一方面模仿其風格從事創作。及至五大傳奇《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及《殺狗記》產生後,更豐富南管曲文。此外各地聲腔亦為南管所吸收、融合。 台灣南管由閩南傳入,最初流行於澎湖地區,其次為嘉義,繼而彰化鹿港一帶,相繼設館,聘請南管藝師傳授唱曲及樂器演奏。

相關文章

2023-11-14

每逢火王科醮,溪頂寮全境參與,庄民以此為傲,遶境時參與友宮高達36間,規模浩大,反映出民間之主動性、自主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科醮期間,包括敦請四草大眾廟鎮海大元帥任先鋒、台江十六寮參與遶境、鹽水溪畔送火王等,皆能反映台江十六寮之歷史淵源、地理特性等,具鮮明地域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文獻可考之火王科,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迄今已近百年,多項儀式如請先鋒、虎爺帶路、宋江圍陣、火王科遶境等,皆維持傳統,傳承不輟。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2023-11-02

陳李美娘專攻北管戲齣的老生、老旦以及大花的角色,不論是古路戲、新路戲還是扮仙戲,她都能以優美的身段、聲腔和扮相成為老輩和中生代演員的表率。她是漢陽北管劇團的資深演員,自15歲加入戲班,積累了豐富的習藝和演出經驗,跨足了多種劇種,包括歌仔戲、客家戲和北管戲曲。她的技藝純熟且精湛,曾多次獲得各種獎項的肯定。在1987年,她獲得了省府的「文化特殊貢獻獎」,而在2019年,她也獲得了臺北市歌仔戲的「優秀演員獎」,充分展現了她的藝術價值。

2023-11-06

港墘太平歌團是一支具有深厚傳統背景的表演團體,他們的演出形式兼具優雅和俗氣,保留了傳統太平歌的曲調風韻,同時融入了雅俗二元的特色,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這種唱奏合一的演出形式,展現了他們的高度藝術性。港墘太平歌團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傳承與練習。陣中的成員來自四代同團,他們不僅傳承了太平歌的口唱傳統,還融入了傳統樂器的合奏,使得他們的演出整齊有序,音樂與口唱相得益彰,展現了高水平的演出技藝。這種整齊的陣容和高水平的演出,突顯了他們的特殊性,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此外,港墘太平歌團在地方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西港刈香活動中的重要文陣,他們代表著虔誠的信仰,傳承著百餘年的歷史。他們的表演充分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地信仰與傳統的堅持。通过這樣的表演,他們保護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極具特色的藝術盛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