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的歷史根深蒂固,起源於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楊添丁、蔡宣德、蔡老慶、王如山、蔣馬來等先賢創立。當時的他們受到媽祖轎班會的啟發,認為開路鼓應該每年都要有集會,於是奉祀唐玄宗時期的「霓棠羽衣曲」和擅長各種樂器的田都元帥為祖師爺,並將開路鼓隊命名為「北港路關鼓」,隸屬於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的明治44年(1911年),朝天宮的管理人蔡然標秀才提出將開路鼓的名稱改為「北港金聲順開路鼓」,這個名字得到了團員的支持。
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朝天宮因為是台灣人的信仰中心,並且日本官吏也感受到媽祖的靈感,所以在摧毀中國神明廟宇的同時,對北港朝天宮給予了特別的禮遇。在這樣的環境下,蔡然標主張「音樂無國境」,讓「金聲順開路鼓」得以繼續演奏傳承。
在這段時期,傑出的樂員李淵、陳高城等人投入傳藝工作,成為師傅並領導金聲順,使得金聲順開路鼓的音樂技藝不斷精進,成為台灣頂尖的開路鼓隊伍,為今日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