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傀儡戲格局

高雄市阿蓮區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高雄市阿蓮區

突破傳統傀儡戲格局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2023-11-07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創立於1920年,係承中國泉州傀儡系統,戲偶造型較為渾圓,偶頭雕工精細,角色名稱分生、旦、北、丑(雜)四大行當,基本操作線有十四條(視戲偶動作略有增減),戲曲音樂是南管系統的泉州脖、傀儡調。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在四代相繼傳承已有百年的歷史,在繼承的基礎上各自有所發展與創新,擁有傳統及創新的演出型態,如儀式劇的演出場域以大高雄及大台南地區之廟口、私人壇為主;表演劇演出場域以大高雄及大台北地區劇場演藝廳為主,並擴及全台灣各地及受邀至國外藝術節演出。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除保留傳統戲曲思維,更以現代劇場理念,將台灣傀儡戲從宗教儀式演出開拓至表演藝術的層面,不僅使臺灣傀儡戲有不同的展樣貌,也將傳統傀儡戲帶進藝術劇院的表演場域。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在民俗儀式的基礎上不僅自編劇目,還能演述具有深厚故事性的傳統傀儡戲,展現了高度的藝術價值。他們的特色來自福建泉州流派,從造型、儀式、劇目等層面傳承體系明顯,薛團長夫婦多年前往泉州習藝,使得流派更為顯著,這種特色在歷史淵源到現代傳承之間得到鮮明體現,成為臺灣南部傀儡戲的代表。

同時,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將傳統技藝融入作品中,並且融入臺灣地方文化,有助於推展本土教育,提升觀眾的審美價值。這種特色使得他們的表演顯著地反映了族群和地方的審美觀,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被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的資格。

相關文章

2023-10-13

移民來臺之初,保生大帝神尊原先奉祀於原淡水福佑宮(媽祖廟)茅屋內,時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福佑宮將建廟因此將保生大帝大爐迎至北投里水源地。 後於嘉慶元年(1796)由李臣春先生迎請至中田寮演戲埔奉祀,時至嘉慶七年(1802)方塑金身。由於香火鼎盛故自咸豐五年(1855)由忠寮聞人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輪祀,原中田寮和水梘頭同屬一庄,後因燕樓李家人才輩出於清光緒 十一年乙酉科(1885)李貽電、李宗炳叔姪同榜武舉,光緒十七年辛卯科(1891)李宗聛中文舉,經擲筊聖示增加中田寮庄加入輪祀在每個庄里間九年一輪,160幾年來代代相傳,尤其是每年祝壽活動、過爐繞境、爐主厝的安爐大典皆為輪值庄里的重要慶典。並且在輪值年度每月在輪值庄里舉辦祭拜、犒軍、普施儀式。

2023-11-02

陳嬿朱女士是一位南管音樂的保存者,她以優美的古樸南管唱腔聞名。她的嗓音嘹亮,技藝精湛,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陳嬿朱女士從小師承南管名師,並以個人的音樂天份和努力,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在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表現方式。

2023-10-12

萬和宮天上聖母老二媽源自清朝嘉慶8年,具備特有傳說與信仰活動,尤其為臺灣唯一的神明(媽祖)省親活動。此民俗活動具備先民來臺的開發精神及聚落活動的特殊性,結合了西屯與南屯居民的情誼與交流,是地方信仰及民情的結合之展現,認為有重大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