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推廣的操偶人生

金門縣金寧鄉

金門傀儡戲劇團

金門傀儡戲劇團

金門縣金寧鄉

傳承與推廣的操偶人生

金門傀儡戲劇團

2023-11-07

金門的傀儡戲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它源自泉州系統,受到閩南文化影響,並在金門傳承發展。這種表演藝術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民俗科儀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傀儡戲在金門區分為文戲和武戲兩大類型,用於不同類型的儀式和宗教活動,並保留了南管系統的傳統音樂。這種表演形式在金門地區具有時代和流派特色,展現了豐富的地方文化,並且在金門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


傀儡戲是一種由人操絃弄偶表演戲劇的藝術,又稱為「線戲」或「嘉禮戲」(閩南語) ,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約在西漢中期就已經有懸絲傀儡戲表演的文獻記載。傀儡戲隨著閩籍移民傳入台灣,最早的文獻為清道光十五年八月(1835)台南祀典武廟〈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中記有魁儡戲班演出戲金的文字紀錄。台灣由於閩籍移民的分布,傀儡戲因而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多屬漳州移民系統,以消災、除煞、驅邪等宗教性儀式為主,以宜蘭為中心;南派則是以泉州移民為主,以神明誕辰、結婚酬神、賀壽等祈福為主要儀式,以高雄為中心。金門舊制屬泉州同安縣,其文化保有許多閩南文化特色與典章制度。而據邱坤良先生考證,金門的傀儡戲與台灣南派同屬泉州系統,傳入時間可上推至清中葉時期。

相關文章

2023-10-13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2023-10-13

移民來臺之初,保生大帝神尊原先奉祀於原淡水福佑宮(媽祖廟)茅屋內,時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福佑宮將建廟因此將保生大帝大爐迎至北投里水源地。 後於嘉慶元年(1796)由李臣春先生迎請至中田寮演戲埔奉祀,時至嘉慶七年(1802)方塑金身。由於香火鼎盛故自咸豐五年(1855)由忠寮聞人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輪祀,原中田寮和水梘頭同屬一庄,後因燕樓李家人才輩出於清光緒 十一年乙酉科(1885)李貽電、李宗炳叔姪同榜武舉,光緒十七年辛卯科(1891)李宗聛中文舉,經擲筊聖示增加中田寮庄加入輪祀在每個庄里間九年一輪,160幾年來代代相傳,尤其是每年祝壽活動、過爐繞境、爐主厝的安爐大典皆為輪值庄里的重要慶典。並且在輪值年度每月在輪值庄里舉辦祭拜、犒軍、普施儀式。

2023-11-02

「閩南第一樂團」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樂團成員具備傳習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合適的保存者。南管音樂是古老的樂曲,主要流傳於泉州地區,隨著移民帶來台灣,在基隆南管主要因泉州同鄉漸成聚落組成,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流派特色。根據《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2、3款的法令依據,「閩南第一樂團」被認定為傳統藝術的保存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