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祖先樂音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臺中市和平區

保留祖先樂音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2023-11-07

Payas•Temu楊德福先生是口簧琴演奏家,擅長泰雅族傳統口簧琴演奏。他不僅精湛獨特的吹奏技法,還能完整體現口簧琴這項藝能,並與口唱和舞蹈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與視覺饗宴。他從單簧到四簧口簧琴,皆展現出優秀的吹奏技巧,尤其在四簧琴中能演奏出多達10種曲調,充分展現了在地族群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演奏不僅具有特殊性,還展現了泰雅族傳統文化的美感,使得這項傳統藝術更加璀璨夺目。

口簧琴是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大洋洲的古老樂器,就型制外觀及牽引簧片振動的方式概可分為拉繩及彈撥兩大類。臺灣各地所分布者皆屬拉繩式。據1943年黑澤隆朝廣泛針對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指出,原住民族各族中除達悟族外,各族皆有口簧琴。綜觀世界大部分民族所持有的口簧琴,絕大部分的民族僅有單簧者,至多為雙簧,唯獨臺灣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的口簧樂器發展至五簧,這項獨特的口簧文化是世界民族音樂僅見的瑰寶。 口簧琴泰雅語稱為Lubuw,傳統上其樂音用於戀愛時戀人間近距離之傳遞訊息或歡樂時彈奏歌樂並搭配舞蹈。喪事期間則禁止使用。 隨著百年來時代巨輪帶給民族的生存壓力及社會型態的劇烈變遷,蘊育泰雅先祖音樂文化的情境面臨空前的挑戰。祖先的舌頭(歌謠吟唱) ~ 對傳統音樂的記憶如鳳毛麟角般僅殘留於少數的耆老,而樂器使用呈現的時機及場合更因時空轉換其佚失碩存者,則益顯珍稀難求。隨著傳統社會文化的瓦解及西方樂器的引進,口簧琴失去了傳統上展演的場域及功能,但近年來伴隨著臺灣多元社會力的蓬勃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似乎有復振再生的潮流趨勢,於是傳統的文化原素再次從族群殘存的記憶中被挖掘,口簧琴搭配樂舞成了泰雅音樂文化的象徵,但再現的過程中欠缺深度,無法呈現精緻獨特的文化精髓,粗糙的皮毛曝露出基礎調查研究累積資料的不足,待耆老凋零後恐真正成為絕響。

相關文章

2023-11-02

賴義發先生擁有近八十年的八音演奏經驗,精通各種八音樂器,並在各地進行演出。他的師承和技藝反映了客家八音的知識和文化脈絡,具有代表性。賴義發先生不僅擁有豐富的八音演奏經驗,還有傳承客家八音的能力和意願。他的學習過程中曾向多位老師學習,表現出對於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傳承的決心。賴義發先生的學習和表演活動都發生在客家文化的脈絡下,他的演奏活動貢獻了客家八音藝術的保存和傳承。

2023-11-14

保西代天府又稱大人廟,主祀朱、池、李三府千歲,為古昔「保西里」之境主廟,下轄5里「八保庄」,為南關線三大廟之一,與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自古即有交陪關係,其中一廟建醮,另兩大境主廟必連動支援,建構出南關線之信仰圈與生命共同體意義。大人廟之首科王醮始於1925年,為不定期舉辦,迄今六科,已有近百年歷史。

2023-11-10

各行業皆有行業之神,巧聖先師-魯班為木工業的守護神。早年鹿港有四個魯班公神明會的組織,以農暦五月七日魯班的生日為例祭日。 清光緒年間鹿港成立「小木花匠團鍽森興」組織,為魯班公會的組織,每年以擲茭的方式產生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幹部,籌辦祖師爺巧聖先師的祭祀。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4月,財團法人彰化縣鹿港紫極殿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棟樑、執行長黃志農提出辦理魯班公宴的構想,當時(宗教團體臺帳)所登錄的4個魯(老)班公會,都已經停止運作,鹿港地區仍然舉辦魯班公祭祀的宗教團體,僅有「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與「福興魯班公會」,兩個會仍然承襲傳統,由值年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執事人員,等各廠家募集「眾錢」,辦理迎神、祭拜、跋爐主、福食等活動,李、黃兩人拜訪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即將接任爐主的「鹿港佛俱行」老闆陳錫銘溝通,尋找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的支援,並詳細陳述活動的構想、效益與願景,並在陳錫銘的多方徵詢與協調之下,成功開啟辦理「鹿港魯班公宴」的第一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