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苗栗縣苑裡鎮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苗栗縣苑裡鎮

大霸尖山下的童謠

泰雅大坪部落Pana’wagi傳統歌謠

2023-11-07

Pana’wagi為苗栗泰雅族汶水群大坪部落傳統歌謠,完整保存該族群將消失的吟唱藝術,吟唱者藉以傳達內心情思、彼此意見,甚至對於傳統祭儀文化內涵的呈現。歌謠內容豐富,具體表現部落特殊文化,且歌謠形式與隱喻的內涵兼具地方色彩及特殊性,特別是即興對唱形式,具文化資產登錄價值。

劉國基,生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居住於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的Mabatuan大坪部落,是頭目家族的成員。他以謙遜和親躬的態度參與部落的各項生命禮俗活動,並且是部落大學中泰雅文化藝術教學的教師,尤其擅長傳授泰雅傳統歌謠。他的女兒劉麗玲則是一位研究汶水泰雅語言的教師,負責編撰教育部的族語教材。

另一位重要的耆老是劉秋元(Akiyu na Yuraw),他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是一位傳承泰雅族傳統規範、歌謠和製作傳統生活器物的能手。儘管他的家族在部落中地位不顯赫,但他以謙和恭遜的態度受到族人尊敬。他擅長製作藤編器物和口簧等傳統工藝,並且在部落的生命禮俗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劉秋梅(Kagaw na Yukih)也是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她來自Mabatuan大坪部落,繼承了母親劉張長春的編織技藝。她擅長製作Iumamu桃花等編織作品,技藝高超,被譽為壇織織頂尖的耆老之一。

這些耆老不僅在傳承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和技藝方面具有卓越的貢獻,也在部落的生活禮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受到族人的尊敬和信賴。他們的傳統知識、技藝和經驗對於泰雅族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2023-10-12

白沙坑迎花燈活動延續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是全國民俗活動的瑰寶,仍然保有清代迎燈的方式,具有早期農村古樸的民俗風貌,最能表現臺灣風土民俗的特色,近來逐漸庸俗化沒落,若不重視恐將會消失,應該結合學術界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共同來提倡這個民俗活動。

2023-11-07

王慶芳是日治時期來台的京劇演員江玉寶之子,他的母親黃菊妹則是採茶班的演員。在三歲時,他被過繼給了與父母親同戲班的王進和潘清金夫婦,從此改姓為「王」。七歲時,他加入了竹南亂彈班「慶桂春陞」的囝仔班,在這裡他學習了「三花」技巧,並隨後跟隨養父王進參加了不同的亂彈戲班,包括「南華陞」、「新全陞」和「新興陞」等。在十四歲時,他開始擔任「老新興」的角色,並且學習了「小生」的表演,受到養父王進的指導,並開始參與排戲工作。十八歲時,他進入了「再復興」東社班,已能夠獨當一面。

2023-11-13

歸仁區仁壽宮俗稱「歸仁大廟」,其轄域約屬歸仁北里舊地,亦即今之「5角頭6村」(5角頭為:第1角紅瓦厝、第2角辜厝、第3角許厝、第4角後市仔、第5角楊厝,含括現今村里行政區域劃分之歸仁里、辜厝里、許厝里、後市里、看東里、看西里等地)。依《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鄭氏時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據傳係300餘年前明定國公鄭鴻達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1尊,隨身攜奉,安抵台灣。初僅奉於吳宅,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祐,乃有立廟之議,遂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清雍正2年(1724)增建兩廂,規模始具,而後歷有修建,同時依俗進行王醮大典,依據現有記載,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管理人林桂馨等人整修廟宇後,舉行了第一次5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亦各有建醮紀錄,1995年再次進行廟宇重修,經當時廟方主任委員兼任建醮總董事張主明主導重建,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進行乙亥科王醮。 論王船醮典之舉行,原應12年舉行一科,然仁壽宮王醮則多因故而未依俗如期舉辦,多以該廟宇重修或重建後,與「慶成」之由聯合舉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