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臺東縣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臺東縣

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2023-11-07

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所呈現出來的複音技巧,是世界少有的特殊唱法。演唱時的盛裝、圍成圓圈、緩步朝逆時鐘方向移動,由屋外到屋內,處處展現人和自然的融合,深具時代意義;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曾認為布農族音樂是臺灣原住民音樂的高峰(黑澤隆朝,1943),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在近代的發展,完整保留傳統的儀式性功能,成為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由主要作物小米的種植,發展出祈求上天(Dihanin)保佑小米豐收的歲時祭儀。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稱Pasihaimo),就是一首流傳於郡社群和巒社群的傳統複音歌謠。 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1943年,在里壠山(今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崁頂部落)發現並記錄了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原曲。1952年,他將這個錄音資料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民俗音樂委員會(IFMC),受到當時著名的國際音樂學者重視。 臺灣光復後旋即進入戒嚴時期,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壓抑,只能在部落內發展。政府於1987年解嚴,到了1991年,明立國教授在國家劇院辦了一場「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布農篇」大型演出活動,由包括巒社與郡社的明德、羅娜、霧鹿三個不同的部落,一起演唱這首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從此,族人不但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也找到了「劇場」這種新的儀式空間。 2003年霧鹿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及霧鹿國小兒童合唱團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發行了《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讓原住民音樂繼郭英男之後,再一次進入國際音樂市場。2009年,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演唱,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發行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2010年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這些成就,也帶動了各部落傳統文化的復振和傳承之路。

相關文章

2023-11-07

吉勝堂八家將成立於民國38年,由地方信徒自發性組成。儘管曾經面臨青黃不接、幾乎停頓的困境,但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維持下,團隊仍持續運作並定期練習,參與地嶽殿及其他交陪廟的各項活動。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即「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要求。吉勝堂的傳承技藝來自於臺南的林木師傅,他同時也是三五甲鎮山宮吉興堂八家將和西港慶安宮吉善堂八家將的導師,因此,吉勝堂、吉興堂和吉善堂這三家將館被視為兄弟館。早期,地嶽殿的家將曾經支援兄弟館參與地方盛事「西港香」,這體現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師徒間的淵源。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2023-11-20

訂每年農曆十月十九為「年例」,至汐止忠順廟迎請尪公抵境,設壇祈福,繼之巡庄繞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