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北管熱情的憨子弟

嘉義縣太保市

布袋內田慶和軒

布袋內田慶和軒

嘉義縣太保市

熱鬧的北管熱情的憨子弟

布袋內田慶和軒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在慶和軒中,每位團員在正式演出前都需要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並根據程度分為初階和進階班。團長黃錦財指出,初階班的學習主要包括敲打鑼鼓點(經)和基本吹嗩吶,之後才會進階到拉彈與戲曲。入門曲目如《架造》是基本曲目,其中包含《慢中緊》、《平板》、《十二庄》、《緊中慢》等,這些曲目能讓初學者迅速掌握各種節奏點。

為了沿襲傳統北管技藝並方便團員學習,慶和軒編織了翻譯後的完整總綱作為教材。主要教材包括扮仙戲、戲曲、牌子和幼曲。扮仙戲包括七齣,如《三仙會》、《天官賜福》、《蟠桃會》等。戲曲部分有22齣,包括《註生娘娘張仙大送子》、《三進宮》、《新雷神洞》、《別府(宋太祖出京)》等。牌子方面有17齣,如《舊一江風》、《一江風(清讚)》、《大盤爵(清讚)》等。幼曲部分有2齣,分別是《醒世迷》和《洛陽歌》。

慶和軒的成員們通過這些傳統的教材,努力保持並傳承北管藝術,並且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展現他們的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2023-11-07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2023-11-03

潘玉嬌出身於戲曲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通曉西皮和福路,並且在生旦表演方面傑出。這種家學背景為她提供了扎實的戲曲技藝基礎。潘玉嬌的技藝主要傳承自中部職業內行班傳統,同時她還承襲了家族的北管技藝。她保留了亂彈劇目160齣的表演技藝,這在當今的亂彈戲界中顯得非常珍貴。潘玉嬌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亂彈童伶,出身苗栗後龍東社班,代表了臺灣職業亂彈班界中的特殊流派。她的表演風格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彰顯了臺灣地方戲曲的多樣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