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力與美的傳統

臺東縣蘭嶼鄉

臺東縣雅美族頭髮舞

臺東縣雅美族頭髮舞

臺東縣蘭嶼鄉

結合力與美的傳統

臺東縣雅美族頭髮舞

2023-11-06

頭髮舞為雅美族獨有,其藝術價值已獲肯定。除日治時期文獻外,臺灣光復後有蔡麗華(1985),李天民(1996),林子晴、胡正恆(2005),郭俞君(2007),呂鈺秀(2009),錢善華(2010)等之研究。林子晴、胡正恆(2005)的研究指出頭髮舞有一個製造最高潮之舞蹈樂段,以四分音符重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變態拍子的效果。

舞者簡單吟唱搭配獨特的甩髮動作如海濤起伏,吟唱時以四分音符重覆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不規律拍子的效果,為雅美族獨有之舞蹈動作。

相關文章

2023-11-08

鼓吹樂出現甚早,在〈中國音樂辭典〉一書中,認為鼓吹樂最初的使用,和漢代初年班壹所帶領的游獵隊伍,以及西北民族生活有關,歷代經典〈禮記〉、〈漢書〉、乃至宎代郭茂倩著〈樂府詩集〉等,亦有鼓吹樂始的紀錄。鼓吹樂除了用於國家儀式、宮廷音樂、樂府制度,也盛行於民間,孫敏〈中原鼓吹樂的歷史嬗變〉、薛藝兵〈民間欠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禯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與〈中國嗩吶音樂的文化審視〉等書中,多強調鼓吹樂與民間社會的關聯,廣泛運用於婚喪禮儀等生命禮俗,風格與體裁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成多元發展。 在台灣,鼓吹樂包含鑼鼓及嗩吶,惟在閩南語並無使用嗩吶這一詞彙,直接稱嗩吶為「鼓吹」,或簡稱「吹」(下文即用鼓吹意指嗩吶),廣泛運用於廟會迎神、戲曲、道士科儀當中,是重要的民俗樂器。

2023-11-13

南鯤鯓廟是「南鯤鯓代天府」的俗稱,主祀李王、池王、吳王、朱王和范王等五府千歲,相傳祂們是300多年前乘坐王船來台的,後來經蚵寮漁民建寮奉祀。 迄今全台已有超過20000座分靈廟,這些分靈廟每到王爺誕辰,便紛紛籌組進香團前來進香謁祖,蔚為台地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2023-11-07

周洪明雪受有嚴謹的歌仔戲訓練,師承蔣武童、官漢樓、潘文煥、王泗海等海派京劇名伶,又受金枝、洪月燕、林天成等戲曲藝人調教,奠定文武全才的工底與唱腔,為1960年代知名小生。唱起乞丐調、江湖調、南音、四空仔等聲音飽滿,對戲能說、能唱、能演、能導,身段優美,唱曲動聽。
返回頂端